第140章《朱元璋训诫》-《大明:爷爷,我们一起跑路吧!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出了文华殿,就看到了宋讷,正摇摇晃晃的站在那里,正是今日的教习。

    这位先生乃是国子监的司仪,也是新来的。

    他的上一代祭酒伍角,诗书写得好,就是为人实在是过于仁慈,而国子监里的读书人,大多都是来自于当地的世家子弟,或者来自于当地的富庶之家。

    他们都是花天酒地,无所事事,而且,还有几个惹祸精,很难管理,所以,国子监里,也是一片混乱。

    逼得吴隅不得不退隐。

    到了后来,李文忠兼职去国子监,用军刑,才让太学恢复了往日的秩序。

    在李文忠轮换的这段时间里,国子监里的几千学生都表现得很好。

    所以宋讷被任命为国子监的司仪。

    可大明官员那么多,他能当上祭酒,肯定是有几分本事的。

    除了纪律森严之外,他的教育思想更是独树一帜,提倡“育人之材,明斯道之材,济斯民之材”。

    他对百姓的关心,对民众的关心,甚至超过了对先贤经典的重视,这样的想法在儒家的朝堂上很难找到。

    此外,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,经常说“空口白话”,在《守边策略》中,他也提出了不少关于边疆和营建的建议。

    他已经七十多岁了,但走起路来却是虎虎生风,给人一种很有气势的感觉。

    可现在,他却摇摇欲坠,朱雄英很是意外,转过身来,望向赵墩子:

    “你帮我一个忙。”

    “你要知道,你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
    赵墩子点了点头,缓缓的将宋讷抱了起来,宋讷心中充满了感动,颤颤巍巍的向朱雄英行了一礼:

    “拜见陛下,见过陛下……”“拜见皇帝陛下,请受陛下一拜,拜倒在地,拜见十七皇子,拜见皇上,拜见皇后娘娘,请受皇上娘娘一拜!”

    “宋师,您快起来吧。”朱雄英做了个搀扶的动作,朱权也是一副讨好的笑容,还了一拜。

    “拜会西隐大师!”

    宋讷,河南滑县人,自称“西云”,虽然是当官的,但是家里却是富庶之地。

    他很有钱,但他很节俭,也很有责任心。

    他平时不在东宫任教,便居于太学之中,平时为官所得的银钱,大部分都用来救济穷苦学生。

    所以,里面的衣服,除了外衣,都是一遍一遍地缝补,一遍一遍地修补。

    眼看时间尚短,宋讷脚步也不是很稳,朱雄英干脆扶着他走到文华殿的侧厅,回头对赵墩子道:

    “快,去,给宋师倒一壶我爹新泡的茶!”

    “小的...小的...”宋讷也不客气,站起来躬身一拜,他也是口干舌燥。

    “以前我看宋师,总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,怎么今天就变成了这个样子?

    “...”

    "天气太热了?你可以请个休,雄英也不想在太学和皇宫里跑来跑去,宋师都七十二岁了,你可要小心。”

    “王爷如此善解人意,老臣自然是感动涕零...”宋讷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,拿出手绢,擦拭着额头的汗水。

    他本来就是个河南人,年纪也不小了,一开口,河南腔就变得很重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他偶尔还会用河南的方言说话。

    这让同样是从南方来的朱家子弟们,颇为不满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宋讷像是想到了什么,脸色涨得通红,整个人都在颤抖:

    “我…我…我好生气…”

    "宋师慢!""宋师慢!"

    朱雄英苦口婆心的劝道,朱权也是走到了宋讷的身后,为他疗伤,同时也是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,打量着宋讷。

    “太学……”宋讷脸色苍白,讪讪道:

    “此人名为丁显……”“福建建阳人,名为丁彦伟,于洪武十一年考入太学堂……”

    “再到最后,他从我这里拿了钱,开了个小摊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朱雄英来了兴致,插嘴道:

    “宋师是一位伟大的学者,号称天下第一,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商业呢?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听到朱雄英的回答,宋讷眼前一亮,原本还在瑟瑟发抖的身体也停止了抖动,有些不太肯定的看着朱雄英:

    “王爷看不起商人吗?”

    可士、农、商、商虽然有等级之分,但都是重要的,皇长孙从小就是和皇上一起生活在一起的。

    太上皇讨厌商人,这在整个朝廷里都不是什么秘密,莫非他也想要学习?“...”

    想到这里,宋讷两眼放光的看向朱雄英,等待他的答复。

    “不不不,不不不。”朱雄英苦涩的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"我只是见宋师如此热情,所以才问了一句

    “还好还好,还好还好!”宋讷松了一声,但还是带着几分忐忑的说道。

    "大明法律中有明文,禁止在朝中任职的官员做生意,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呢?

    "而且,我是一个读书人,一个追逐利益的生意人,确实有辱斯文

    说完,他又担心的说道:

    “虽说农业是这个世界的基础,但大明的商贾贩夫,也是我们的子民!”

    "他们让大明的货币和货物在世界上自由流动,让南方的船只和马匹可以自由进出,让商人可以自由进出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