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郭阳也不知她哪根筋没对,难得搭理,和罗修去食堂美美的喝了碗羊肉面粉。 再回到办公室时,发现宁小婧已经走了,倒是关于新员工的文件资料放在了他桌子上。 郭阳就这么拿起来看了看。 校招的总人数涵盖大专院校,总共282人,看着好像不少,但细分下来还是太少了。 尤其是苜禾和天禾。 天禾现有员工2262人,但此次招聘的高校学生却只有81人; 苜禾现有员工878人,校招的人数同样只有38人; 丰凯农机目前稳定在6000人上下,这次升级扩张后,预计还要增加两三千人,这次也招聘了117人; 全王生物总共200余人,也新进了20人。 … 总体来说,嘉禾的人员学历结构太过于不合理,尤其是基层。 比如说,制种基地的老技术员或者基层的销售人员,很多还只是高中,甚至初中学历。 郭阳虽然不是唯学历论,但对大公司来说,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隐患。 尤其是想自建制种基地,必然离不开规模化、农机化、智能化,肯定是学历越高越合适。 苜禾也是同样的情况。 在美利坚,一个3万亩左右的苜蓿草场,只需3-5個人,就能完成所有的种植-管理-收获-加工等管理。 苜禾呢? 平均每一万亩,需要8-9个能熟练操作农机的工人和管理人员,这还不包括加工、储藏、运输等等。 算下来,每万亩的人工需要17-18个人。 这就是差距。 现阶段国内有劳动力成本优势,嘉禾愿意,也能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。 但以后呢? 假如说苜禾管理的面积增加到几百万亩,上千万亩,甚至更多…… 郭阳思索着,前期为了扩张,嘉禾的基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,但也为集团做出了贡献。 也不能无故把人优化了。 中高层虽然挖了不少人过来,但关系户不少,也存在问题,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高管就那么几个。 很多人都有名无实。 还真应了那句话,这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。 嘉禾也是这样。 那还不如自己培养,从招聘上打主意,但现在大学生金贵,愿意从事农业的高校生又太少。 这方面郭阳可是深有体会。 一时半会儿,郭阳也没了主意。 只得先回去休息。 第二天,一杯祁连山鲜牛奶下肚,郭阳感觉整个人都活了过来。 这也算是嘉禾总部的福利,食堂每天早上供应鲜牛奶。 早饭后,郭阳先去天禾的加工厂看了看。 生产车间内,3条种子加工流水线有条不紊的运转着。 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,经过无跌落传送系统,稳稳落在包装机里。 一袋袋满载着农民丰收希望的优质成品种子,整齐的码放在立体仓位中。 现场一派火热繁忙的工作景象。 看着变化了不少的生产车间,郭阳问道:“种子生产线是又升级了?” 今天是严群陪着郭阳来的,生产上的重心也已经从大田转回到了工厂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