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90℃?那焰麦的蜡质层也承受不住啊!”赵研究员急得直转圈,他看着种植区里已经抽穗的焰麦,眼里满是不舍,“要是高温气流过来,不仅板结层的问题解决不了,就连已经长出来的麦穗都会被烤焦!” 风澈心里也跟着着急,他摸了摸怀里的画册,突然想起在沙丘星时,大家用沙晶花的花瓣制作过隔热层,沙晶花的花瓣能反射阳光,降低周围温度。他赶紧翻开画册,找到沙晶花的那一页,指着上面的画说:“我们可以给种植区做一个‘遮阳伞’!就像在沙丘星用沙晶花那样,找一种能反射高温的东西,盖在种植区上面,降低地表温度!” 王玲眼睛一亮:“生态站的仓库里有一批耐高温的反光薄膜,是之前准备用来覆盖种植区保湿的,这种薄膜能反射70%以上的阳光,应该能抵挡高温气流!” “但反光薄膜太重,直接盖在焰麦上会把麦穗压断!”周明提出了问题,他皱着眉头思考,“而且薄膜需要支架固定,种植区这么大,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搭建支架。” 风澈看着种植区边缘的火山岩,突然有了主意:“我们可以用裂石藤的藤蔓做支架!裂石藤的茎秆虽然细,但很有韧性,能承受薄膜的重量,而且它的生长速度快,只要我们给它足够的营养液,48小时内应该能长出足够的藤蔓!” 大家一致同意这个主意,立刻分工行动。赵研究员和他的助手去仓库搬运反光薄膜,慕容冷越则在种植区周围的火山岩上钻孔,用来固定裂石藤的幼苗;周明继续调配营养液,这次他特意加入了更多沙棘麦的提取物,增强裂石藤的抗热能力;风澈则负责把裂石藤的幼苗种在火山岩的钻孔里,每种好一株,就浇上足量的营养液,还在幼苗旁边插了一根小木棍,标记种植的位置。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种植区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。风澈的额头上渗出了汗水,顺着护目镜的边缘往下流,但他一点都不在意,只是不停地给裂石藤浇水、施肥。他能看到裂石藤的藤蔓在慢慢生长,每小时都能长出几厘米,藤蔓上的气根像触手一样,紧紧抓住火山岩,不断向种植区中央延伸。 24小时后,裂石藤的藤蔓已经在种植区上方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,气根则深入板结层,开始分泌酸性酶分解土壤。王玲用检测仪测量后,兴奋地告诉大家:“板结层的孔隙度已经提高到18%,裂石藤的气根已经钻进去三厘米了!而且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也在增加,焰麦的根系开始往深层生长了!” 风澈蹲在一株焰麦旁边,看着它的根系从土壤里伸出来,根须上沾着湿润的泥土,比之前粗壮了不少,心里别提多开心了。他掏出画册,在裂石藤的旁边画了一张反光薄膜,用黄色的线条代表阳光被反射回去,旁边写着:“裂石藤支架+反光薄膜=种植区的‘保护伞’!” 就在这时,生态站的警报再次响起,这次的警报声比之前更急促。慕容冷越快步跑过来,手里拿着监测仪:“火山喷发提前了!预计20小时后就会有高温气流到达种植区,我们必须在这之前把反光薄膜固定好!” 大家立刻加快了速度,赵研究员和助手们把反光薄膜展开,小心翼翼地铺在裂石藤的藤蔓上,慕容冷越则用特制的夹子把薄膜固定在藤蔓上,避免被风吹走;周明和王玲则在种植区的边缘挖了一条浅沟,把薄膜的边缘埋进沟里,再用火山岩压住,防止高温气流从边缘钻进去。 风澈的任务是检查薄膜是否有破损,他沿着种植区的边缘慢慢走,一边走一边用手轻轻拍打薄膜,一旦发现有破损的地方,就用特制的胶带粘好。护目镜上沾满了火山灰,视线变得模糊,但他还是坚持把整个种植区检查了一遍,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破损点。 18小时后,反光薄膜终于固定好了,整个种植区像盖了一层银白色的被子,阳光照在薄膜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芒,地表温度瞬间降低了15℃。王玲用检测仪测量后,满意地点点头:“现在地表温度维持在75℃左右,裂石藤的气根没有受到影响,板结层的孔隙度还在继续增加!” 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的时候,远处传来了低沉的轰鸣声,天空渐渐变成了暗红色,一股灼热的气流开始向种植区蔓延。慕容冷越立刻让大家躲进生态站的防空洞,风澈却坚持要留在种植区旁边,他想亲眼看看大家的努力是否能成功。 “风澈,快进来!高温气流要来了!”赵研究员拉着他的手,想把他拉进防空洞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