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花汐眼睛一亮,立刻让管事取来图纸:“陛下要是不嫌弃,这图纸现在就可以给您。能为大乾的百姓做点事,花家也高兴。” 接下来的几天,京郊的村子里热闹得像过节。工部的人带着百姓修田埂,固土草很快发了芽,田埂上爬满了嫩绿的藤蔓,再也没漏过水;花家的养蚕老手教大家怎么给蚕房控温、怎么分辨蚕病,金蚕种孵出的小蚕又白又壮,啃食桑叶的声音像细雨沙沙;守苗老爷爷从共植维度带来了“测土草”,只要把草籽撒在田里,草叶的颜色就能看出土壤缺什么养分,百姓们再也不用凭经验施肥了。 风澈和小伙伴们每天都泡在村里。清晨,他们跟着百姓去田埂上拔草,风澈的小手上磨出了水泡,却只是用布包一下,继续拔;源溪用芦苇编了很多小篮子,分给村里的孩子,教他们怎么用篮子装秧苗,不会把芽碰断;火小炎每天都去蚕房,用温和的火焰帮蚕房升温,还学会了根据蚕的大小调节火焰温度;石小坚则跟着守苗老爷爷学辨土,现在只要看一眼测土草的颜色,就知道该施什么肥;时汐和紫汐把每天的春耕场景都录下来,忆融屏里装满了嫩绿的秧苗、雪白的春蚕、百姓的笑脸。 一天傍晚,凤染霜在田埂上找到风澈时,他正蹲在田里,帮张老伯插秧。小小的身子陷在软泥里,裤腿卷到膝盖,满是泥点,却笑得格外开心。张老伯站在他身边,手把手教他怎么把秧苗插得匀、插得稳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 “澈儿,该回家了。”凤染霜走过去,递过一块干净的布。 风澈抬起头,脸上沾着泥,却满是成就感:“娘,你看我插的秧!张爷爷说,等秋天就能结出满穗的晶米了!”他指着田里的秧苗,一排排整整齐齐,虽然比张老伯插的矮些,却透着认真的劲儿。 张老伯笑着说:“小殿下真是个好孩子,不怕苦不怕累,比村里的有些娃还能干。等晶米熟了,我一定先给长乐宫送一筐最饱满的!” 凤染霜帮风澈擦去脸上的泥,心里满是柔软:“澈儿,今天累不累?” 风澈摇摇头,拉起凤染霜的手往村里走:“不累!娘,我今天才知道,种粮食这么不容易。以前我总嫌晶米粥不够甜,现在才知道,每一粒米都要靠天帮忙、靠人辛苦种出来。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!” 回到村里,就见花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教妇女们做青团。石桌上摆着刚采的艾草、磨好的糯米粉,还有用晶米做的馅料。花汐的手上沾着绿色的艾草汁,正手把手教李婶揉面团:“揉的时候要加点温水,不然面团会散。馅料要包得匀,不然蒸的时候会漏出来。” 李婶跟着揉面团,脸上满是笑容:“贵妃娘娘,您这手艺比我家老婆子还好!这青团要是拿到镇上卖,肯定有人抢着买!” 花汐笑着说:“这是我从江南的厨娘那里学的,要是大家喜欢,以后每年春天我们都一起做。等过几天,我们还可以用新抽的芦苇叶包粽子,再过阵子,桃熟了,还能做桃花糕。” 凤染霜走过去,拿起一块揉好的青团面团,放在鼻尖闻了闻,艾草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,格外诱人:“今年的青团,我们可以多做些,分给京城里的孤寡老人,让他们也尝尝春天的味道。” 花汐立刻点头:“我让花家的厨房多准备些馅料,明天我们就做,后天让玄甲卫帮忙送过去。对了,我还让花家的绣坊做了些春衫,都是用新织的丝绸做的,轻薄透气,正好给村里的孩子们穿。” 第二天,村里的大槐树下摆满了蒸青团的蒸笼。艾草的清香飘得满村都是,孩子们围着蒸笼转,眼睛里满是期待。风澈和小伙伴们也来帮忙,风澈负责把蒸好的青团放进竹篮,源溪在青团上点上红点,火小炎用火焰能量帮蒸笼保温,石小坚则把竹篮搬到马车上,时汐和紫汐用忆融屏记录下这热闹的一幕。 蒸好的青团泛着油亮的绿色,咬一口,艾草的清苦裹着晶米馅料的甜,还有淡淡的春天气息。村里的老人尝了,都笑着说:“这青团比年轻时吃的还香,是过日子的味道。” 送青团和春衫那天,风澈跟着玄甲卫一起去了京城的孤寡老人院。老人们接过温热的青团和崭新的春衫,有的忍不住抹起了眼泪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拉着风澈的手,颤巍巍地说:“小殿下,我们无儿无女,没想到还能吃到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做的青团,穿上新衣服。大乾有你们这样的主子,是我们的福气啊!” 风澈握紧老奶奶的手,认真地说:“奶奶,以后每年春天,我们都来看您,给您送青团和新衣服!” 从老人院回来的路上,风澈坐在马车上,看着窗外的春光,突然对凤染霜说:“娘,我以后想当像你和爹爹一样的人,保护百姓,让大家都能吃饱穿暖,都能开开心心的。” 凤染霜摸了摸风澈的头,眼里满是骄傲:“澈儿,你已经在做了。你帮百姓插秧、照顾春蚕、给老人送青团,这些都是在保护百姓,都是在为大乾做事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