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第一章 初春病害疑云 初春的乌蒙山,残雪还凝在山尖,桑园里的云蜜桑已悄悄抽出新芽,嫩绿色的叶片顶着未化的霜花,像缀了层碎钻。阿竹正带着村民们给桑苗松土,忽然发现几棵桑苗的新芽卷曲发黄,叶背上还长着一层细密的白霉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可不是之前见过的桑锈病。 “风澈哥,你快来看!”阿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病叶,快步跑到风澈身边。风澈刚和来自京城的桑蚕专家林先生查看完暖棚,闻言立刻接过病叶,借着晨光仔细观察:“这白霉……不像常见的桑病,倒像是霉菌感染,但又比普通霉菌顽固。” 林先生是慕容冷特意派来的,专攻桑蚕病害防治,刚到箐口村没几天。他接过病叶,用放大镜仔细端详,眉头渐渐皱起:“这是高山特有的‘霜霉病’,多在融雪后湿度大、温度骤升骤降时爆发,传染性很强,要是不及时防治,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桑园。” 消息传开,村民们都慌了神。去年的春旱刚熬过去,好不容易盼来桑苗发芽,要是再遭病害,今年的收成可就悬了。“林先生,这病能治吗?我们之前从来没遇到过啊!”岩伯急得直搓手,手里的烟杆都忘了点燃。 林先生点点头,语气沉稳:“能治,但需要尽快行动。首先要把病苗拔掉深埋,防止病菌扩散;然后用生石灰和硫磺混合制成杀菌剂,喷洒在桑园里消毒;还要加强桑园的通风,降低湿度。”他转头对风澈说,“融雪后的桑园土壤湿度大,暖棚里的蚕房也要注意通风,不然蚕宝宝也可能感染病菌。” 风澈立刻组织村民们行动起来。阿竹带着年轻村民排查桑园,把病苗连根拔掉,装进竹筐里运到山脚下深埋;阿黑带领彝寨的村民烧制生石灰,按照林先生教的比例混合硫磺,装在竹桶里准备喷洒;阿雅则带着苗寨的妇女们清理桑园里的落叶和杂草,打通通风道。 暖棚里,陈老伯正指导村民们给蚕房安装通风扇——这是去年从京城运来的简易木制通风扇,靠手摇就能带动扇叶转动。“每两个时辰摇一次,既能降低湿度,又能保证空气流通。”陈老伯一边演示,一边叮嘱,“蚕匾要错开摆放,别堆得太密,不然容易滋生霉菌。” 然而,病害还是在悄悄蔓延。第二天一早,又有十几棵桑苗出现了霜霉病的症状,甚至有几间暖棚的蚕宝宝也开始食欲不振,浑身发潮。“杀菌剂怎么不管用啊?”一位村民看着发黄的桑苗,声音里带着哭腔。 林先生蹲在桑园里,仔细查看土壤和病苗,忽然发现问题:“高山土壤里含有的矿物质和平原不同,普通的杀菌剂浓度不够,而且喷洒方法也不对,要顺着桑枝从上到下喷,还要喷到土壤表面。”他立刻调整配方,增加了生石灰的比例,又教大家用竹制喷雾器代替之前的泼洒方式,确保杀菌剂能均匀覆盖。 风澈则想到了岩蜜的妙用:“之前用岩蜜水喂蚕能增强抵抗力,说不定也能用来防治桑病。”他按照林先生的建议,把岩蜜稀释后混入杀菌剂中,喷洒在桑苗上。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,两天后,桑苗的病害就得到了控制,不再有新的病苗出现,蚕宝宝也恢复了活力,开始大口啃食桑叶。 “岩蜜里的抗菌成分能抑制霉菌生长,和杀菌剂搭配,简直是事半功倍!”林先生看着恢复生机的桑苗,赞许地说道,“这可是高山桑蚕防治病害的独特方法,值得推广。” 风澈笑着说:“这都是大家一起琢磨出来的。以后我们可以把岩蜜防治法写进《高山桑蚕精要》里,让更多高山蚕农受益。” 初春的阳光渐渐变暖,桑园里的云蜜桑苗重新抽出嫩绿的新芽,叶片舒展,充满了生机。村民们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,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,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 第二章 桑丝绣品新风尚 病害防治成功后,箐口村的桑蚕事业又步入了正轨。阿雅带领苗寨的妇女们忙着制作绣品,准备供应给即将到来的西洋订单。可这次,汤姆森先生却带来了一个新要求:“我们需要更符合西洋审美,又能体现东方特色的绣品,最好能融入桑蚕元素。” 阿雅拿着汤姆森先生带来的西洋画册,看着上面的欧式花纹,犯了难:“传统苗绣多是花鸟鱼虫,和西洋花纹差别太大,怎么融合啊?” 风澈看着画册,忽然灵机一动:“我们可以把云蜜桑的叶片、蚕宝宝、蚕茧作为元素,搭配西洋的卷草纹,这样既有东方韵味,又符合西洋审美。”他拿起笔,在纸上画了个草图——桑枝缠绕着卷草纹,蚕宝宝在桑叶上爬行,蚕茧点缀其间,中西合璧,格外别致。 阿雅看着草图,眼睛一亮:“这个主意好!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高山蚕丝绣制,桑叶用嫩绿,蚕宝宝用米白,卷草纹用金线,肯定好看。” 说干就干,阿雅挑选了几位手艺最好的妇女,组成了创新小组。她们先把高山蚕丝染成各种颜色,然后按照草图开始绣制。刚开始,大家对西洋卷草纹的针法不熟悉,绣出来的线条不够流畅,阿雅就反复琢磨,结合苗绣的针法,创新出一种“缠绕绣”,绣出来的卷草纹既有西洋的柔美,又有苗绣的细腻。 风澈则请林先生帮忙,从京城带来了西洋的刺绣绷架和细针,让绣品的制作更加精细。“你看,用这种细针绣蚕宝宝的腿,能绣得更逼真。”风澈拿着细针,演示给大家看,“还有这个绷架,能把布料绷得更紧,绣出来的花纹更平整。”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第一批融合中西元素的绣品终于完成了。一幅《桑蚕卷草图》挂在交易中心的墙上,嫩绿的桑叶栩栩如生,米白的蚕宝宝仿佛在蠕动,金线绣成的卷草纹熠熠生辉,引得村民们纷纷驻足赞叹。 汤姆森先生看到绣品时,更是惊喜不已:“太完美了!这正是我想要的风格,既有东方的神秘,又有西洋的典雅,肯定能在西洋市场大受欢迎。”他当场就追加了两倍的订单,还邀请阿雅和几位绣娘去西洋参加展会,展示高山桑丝绣品。 消息传来,苗寨的妇女们都激动得睡不着觉。阿雅更是又喜又忧:“去西洋参展是好事,可我们不懂西洋话,也不熟悉那里的规矩,万一出岔子怎么办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