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调整方案后,试验田的长势明显好转。一周后,“星稻”的叶片变得翠绿,“红针草”的根须吸附了大量盐粒,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趋于稳定。“白盐”的角质层泛起淡淡的光泽,这是他表达喜悦的方式:“再过一个月,就能知道是否能成熟了。但我们的净化系统还是个问题,要是大规模种植,废水处理肯定跟不上。” 王玲早有准备,她调出全息设计图,上面是结合了良渚水利与“玄冥号”资源循环技术的净化系统:“用多层过滤池模拟‘淋盐法’的自然脱盐过程,第一层用‘红针草’根系吸附,第二层用菌剂分解,第三层用反渗透膜提纯,净化后的水还能循环用于灌溉。这是‘古今结合’的闭环系统,成本比纯机械净化低60%。” “白盐”看完设计图,立刻安排工程师开工建设。接下来的日子,王玲团队一边监测试验田的长势,一边指导地外工程师搭建净化系统。黑龙负责调试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块,将古籍中的“看天浇水”转化为精准的传感器数据;周明则优化菌剂配方,加入“盐碱星”本土的“盐生菌”,提高菌群的环境适应性;王玲每天都会去试验田走走,用指尖感受土壤的湿度,就像当年在故乡的稻田里一样。 这天傍晚,王玲正在记录“星稻”的生长数据,终端突然收到“时空灯塔”传来的异常信号。解码后,一段模糊的影像跳了出来:慕容冷越穿着工装,在“玄冥号”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,身后的屏幕上显示着“盐碱地改良模拟图”,与他们现在的试验田惊人地相似。 “阿玲,你看这个‘梯次脱盐’模型,要是能结合古法的淋盐技术,说不定能解决极端盐碱地的问题。”影像里的慕容冷越对着镜头笑,眼神明亮,“等我回去,咱们一起试试……” 影像突然中断,只剩下雪花点在屏幕上闪烁。王玲的指尖抚过屏幕上丈夫的笑脸,泪水无声地滑落。身后的黑龙默默递来纸巾,没有说话——他知道,这段跨越时空的影像,是“玄冥号”的AI在整理数据时自动发送的,是慕容冷越留给妻子最珍贵的“礼物”。 “他早就想到这里了。”王玲擦干眼泪,嘴角扬起微笑,“我们现在做的,正是他当年想做的事。”她打开“星河农书”,将慕容冷越的“梯次脱盐”模型与自己的方案融合,在备注栏里写下:“夫之构想,妻之实践;古今相融,星河共耕。” 就在此时,周明兴冲冲地跑过来:“王姐,试验田的‘星稻’开始抽穗了!而且我们发现,‘红针草’吸附的盐粒,经过菌剂分解后,能转化成‘星稻’需要的微量元素,这是完美的共生系统!” 王玲立刻跟着他跑到试验田。夕阳下,嫩绿的稻穗已经抽出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“红针草”的根须上结满了细小的盐晶,像一串串白色的珍珠。“这就是‘顺势而为’的力量。”她轻声道,“我们没有强行改变环境,而是让作物与环境形成了平衡。” 当晚,“盐碱星”的基地举办了小型庆祝会。地外智慧们用本土的“盐果”酿出酸甜的饮品,围着试验田跳起了传统的“丰收舞”。王玲捧着饮品,站在田埂上,看着黑龙和周明与地外工程师们讨论系统优化,突然觉得无比安心——就像当年和慕容冷越、风澈在故乡的稻田里赏月一样,身边都是并肩前行的人。 庆祝会进行到一半,“白盐”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:“我们在星球的北半球,发现了一处远古遗址,里面有类似良渚祭坛的石构建筑,还有刻着纹饰的陶器碎片。” 第二天一早,王玲团队就跟着“白盐”赶往遗址。经过数小时的跋涉,一片隐藏在山谷中的石构建筑出现在眼前。中央的祭坛呈方形,四面刻着螺旋状的纹饰,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纹路、星盟“天地种植法”的轨迹完全一致;祭坛周围散落的陶器碎片上,刻着与河姆渡稻谷壳相似的编码。 “这是星盟布设的‘农耕试验锚点’。”黑龙启动共振器扫描,屏幕上浮现出编码的解读结果,“百万年前,星盟曾在‘盐碱星’尝试培育耐盐作物,但因为本土文明灭绝,试验中断了。这些纹饰里,藏着当年的培育数据。” 王玲蹲下身,将风澈刻的铜片贴近祭坛的纹饰。铜片突然发出淡淡的金光,与纹饰产生强烈共振,一段完整的培育方案在共振器上显现:“用本土耐盐植物与外来作物共生,通过微生物转化盐分……这和我们的方案一模一样!” “这不是巧合。”王玲站起身,望着山谷中的遗址,“星盟的锚点引导着每个文明的农耕探索,而我们能解锁这些密码,是因为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上——是河姆渡的稻谷、良渚的陶瓷、《天工开物》的文字,还有冷越的研究,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。” 他们将遗址的编码数据带回基地,与“星河农书”的方案融合,对菌剂配方和灌溉系统做了最后的优化。此时,试验田的“星稻”已经完全成熟,金黄的稻浪在“盐碱星”的灰白大地上铺展开来,形成一道耀眼的风景线。 收割那天,“盐碱星”的居民们都赶来帮忙。他们小心翼翼地割下稻穗,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。“白盐”捧着一把饱满的稻粒,递给王玲:“这是‘盐碱星’第一次收获粮食,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希望。” 王玲接过稻粒,放在手心轻轻揉搓。阳光透过稻壳的缝隙,照在她掌心的纹路里,仿佛看到了风澈小时候在稻田里奔跑的身影,看到了慕容冷越在“玄冥号”上专注研究的侧脸,看到了祖父拿着青铜犁在田埂上漫步的背影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