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章 琉璃陈-《触物鉴宝,一眼千年》
第(2/3)页
“我就一学徒,瞎看看,学习学习。”陈墨白态度好得不得了,“就看一眼,万一…万一老爷子说的是对的呢?您店里也能收件好东西不是?”
经理被他这话将了一军,又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不想显得自己店大欺客,只好没好气地对老头说:“行行行,给他看!让他死心!”
老头儿犹豫了一下,看着陈墨白真诚(假装)的眼神,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包袱递过去。
陈墨白戴上随身带的白手套(跟阿杰那儿顺的),极其小心地接过那件瓷器。这是一个甜白釉的玉壶春瓶,器型确实略显敦实,不如常见的永乐器飘逸。但他手指一触碰到那釉面:
一种极其舒适温和的暖流顺着手指尖蔓延开来,仿佛触摸到的不是瓷器,而是一块被阳光晒暖了的羊脂美玉。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作坊场景,而是一种…难以言喻的宫廷贵气与安宁。
他强压激动,翻看底足。足际处的胎质略显粗糙,切削也不那么规整,但这恰恰符合永乐早期一些窑口的特征!而且露胎处泛着的火石红,自然深沉,绝非现代仿品能轻易做出来的。
他心里有数了。
他放下瓶子,对那经理笑了笑,声音不大,但足够让周围人都听见:“经理,您刚才说…这瓶子要是真的,您就把它吃了?”
经理一愣,梗着脖子:“对啊!怎么着?”
陈墨白不慌不忙,指着瓶子说:“您看这釉面,莹润透亮,但不是贼光,是一种内蕴的宝光,这叫‘猪油白’,是永乐甜白釉的典型特征。再看这釉层,肥厚均匀,对着光看,有淡淡的肉红色,这是因为胎釉中含铁量导致的,仿品很难模仿这种韵味。”
他又指着底足:“足际这切削痕,是当时特有的‘刀削底’,略显粗糙但自然。这火石红,是由内而外泛出来的,颜色深沉贴骨。最重要的是…”
他拿起瓶子,轻轻用手指甲弹了一下瓶身,发出一种清脆又略带沉闷的“叮”声。
“您听这声音。永乐甜白釉因为胎体致密,釉层厚,敲击声就是这样,清越而沉,不像新瓷那么尖利单薄,也不像某些仿品那么哑。这东西…我看不是仿品,而且很可能不是永乐本朝的,而是明早期其他官窑仿永乐的作品,虽然器型略有差异,但神韵和工艺水平极高,同样是难得的好东西!”
他这一番话,引经据典,条理清晰,还把经理的误判圆了回来(不是永乐本朝,但也是明早期官窑),既显示了眼力,又给了对方台阶下。
周围的人都听傻了,那经理也张着嘴,半天没合上。那老头儿更是激动得眼圈都红了,一把抓住陈墨白的胳膊:“小先生!你说的是真的?真的值钱?”
陈墨白笑着点点头:“老爷子,您这宝贝,好好收着吧。值大钱了。”
那经理脸上青一阵白一阵,还想狡辩:“你…你谁啊你?空口白牙的你就…”
就在这时,人群后面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:“他说得一点没错!”
众人回头一看,只见“聚宝斋”的李老板摇着折扇走了过来,他先是复杂地看了陈墨白一眼,然后对那经理说:“老刘,你这眼力可真该回炉重造了!这分明就是一件明早期官窑仿永乐的甜白釉精品!差点让你这棒槌把宝贝撵出去!这位小陈先生,可是博古斋闻老板的高徒!最近在圈子里…可是声名鹊起啊!”
他最后那句“声名鹊起”,说得有点酸,但也坐实了陈墨白的判断。
那刘经理顿时哑火了,脸涨成了猪肝色,讪讪地说不出话。
老头儿千恩万谢地抱着瓶子走了,围观的人群也啧啧称奇地散去,不少人都在打听那个眼光毒辣的年轻人是谁。
李老板走到陈墨白身边,用扇子点了他一下,压低声音:“行啊小子!又让你露脸了!不过我可提醒你,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秦老板那儿…可不是什么善地儿。悠着点!”
陈墨白知道他是好意,也是提醒,拱拱手:“谢李老板提点,我心中有数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