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心经九重-《触物鉴宝,一眼千年》
第(2/3)页
他每晚打坐调息,凝练那丝微弱的“气感”,然后拿着店里各种物件练手,从民国帽筒到明清青花碎片,再到师父收来的那些真假难辨的杂项小件。
进步是显著的。他现在已经能比较稳定地停留在“辨微”之境,感知画面清晰有序,结束后只是略感疲惫,喝口水歇会儿就能缓过来。
他甚至尝试着去冲击了一下“观象”之境。有一次,他拿起师父常用来喝茶的一只道光年间的粉彩盖碗,全力运转心法,集中精神。
果然!感知到的画面不再是零碎片段,而像是一段连贯的微电影:老师傅在拉胚绘彩,窑火熊熊,盖碗出窑后被送入王府,王爷用它品茗会客,后来家道中落,盖碗流入民间,几经辗转,边口磕碰了一小块,最后被闻成海在地摊上发现,爱不释手,常用它泡一壶高末儿,对着夕阳发呆…
感知结束,陈墨白只是稍微头晕了一下,比之前轻松太多!他甚至能体会到师父摩挲盖碗时,那份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淡淡的惆怅。
这感觉,太神奇了!
有了这次成功经验,他的胆子也大了起来。在“产业园”里,他也开始尝试着更隐蔽地运用能力。
比如,阿杰让他分类一堆极其相似的元代卵白釉瓷片,肉眼几乎无法区分细微差别。他便借着拿取瓷片的瞬间,指尖快速掠过,感知那极其微弱的“气感”差异——官窑器物的胎釉气息更精纯沉稳,民窑的则略显杂乱浮躁。凭借这细微差别,他分类的速度和准确率远超旁人,连阿杰都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,眼中怀疑更深。
再比如,有一次阿杰让他把一批刚做旧好的“明代”玉带板送去库房深处一个特定区域。经过那批等待走私的真品老货时,他故意放慢脚步,极力收敛心神,尝试在不触碰的情况下,微微感知那片区域的“集体气场”。
一种混杂着土腥、海水咸味、贪婪急切又压抑隐蔽的复杂气息扑面而来!其中,几件青铜器上残留的煞气和悲怆感尤为突出!
他不敢多留,匆匆放下东西就走。心里却更加确定,这条路,走对了!
这天休息,他又溜达到金三钱的杂货铺。金爷正拿着个鸡毛掸子,有一下没一下地掸着货架上的灰,看到他进来,眼皮一抬:“呦,‘琉璃陈’大师有空莅临指导我这小破店了?”
陈墨白现在脸皮也练出来了,嘿嘿一笑:“金爷您就别寒碜我了。我这点道行,在您老面前不就是个萤火虫嘛?”
“萤火虫也挺好,至少能亮一下。”金三钱放下鸡毛掸子,摸出俩核桃在手里盘着,“怎么着?看你这印堂发亮,眼珠子乱转,又憋什么坏呢?还是…功夫见长了?”
陈墨白心里佩服,这老狐狸感觉也太敏锐了!他凑近些,压低声音:“金爷,跟您请教个事儿。您说…这看东西,有没有可能…练到不用上手,远远瞅一眼就能知道好坏的地步?”
金三钱盘核桃的手顿了一下,眯着眼看他:“怎么?摸东西摸腻了?想学人家隔空取物啊?”
“不是…我就瞎琢磨…”
“哼,琢磨是好事。”金三钱慢悠悠地说,“这行当里,是有那么些人,练就了一双‘慧眼’,或者叫‘毒眼’,打眼一过,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。不过那都是几十年功力喂出来的,还得是天生的胚子好。怎么?你小子最近感觉眼神好使了?”
陈墨白不敢透露《鉴古心经》的秘密,含糊道:“就是偶尔…感觉好像比以前敏锐了点。”
金三钱意味深长地“哦”了一声,也不再追问,只是说:“眼神好是好事,但别忘了,这眼睛看到的东西,有时候也会骗人。最高明的做局,做的就是个‘眼缘’,让你一看就觉得对,一摸就觉得好,其实里头全是坑。所以啊,功夫到了,心也得跟着到。心不到,眼再毒,也容易栽跟头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