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王万岁-《家有美妻好种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其实那是人们的错觉,历史事实不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新建立的朝代都把前朝当做中华正统,并不会小心眼进行丑化,比如朱元璋就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当做正统。

    朱元璋对元朝的评价是:“元以北狄入主中国,四海内外,罔不臣服。此岂人力?实乃天授!彼时君明臣良......”

    意思是说,蒙古人统治中原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仁政,还有天命。

    同样的道理,清朝统治者也没有必要丑化明朝皇帝,那样显得自己格局太小,太小肚鸡肠,反而让老百姓产生逆反心理。

    而且明朝灭亡后的《明史》虽然是清朝官员撰写的,但是这些人都是汉人,主笔冯铨、李建泰、范文程这三个汉人官员曾经是明朝大臣。

    尤其是李建泰,曾经深受皇帝重用;关键时刻,崇祯命他“代朕亲征”,顺治二年编写《明史》五年还配合汉人反清起义被杀。

    《明史》前后编纂60年,黄宗羲的儿子、顾炎武的外甥也都参与其中,他们的父亲也是正直的思想家。

    这些人很多当了汉奸,投靠了清朝,但多数人心里对明朝还是有感情的,不会抹黑朱元璋。

    也许你会说,清廷刚入关的时候不得人心,为了巩固统治、稳定人心,他们就要丑化朱元璋的形象,把自己推翻明朝说成是正当的。

    但即便如此,他们也没有必要丑化朱元璋,抹黑崇祯一个人,说他是昏君暴君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事实上,清朝统治者不但没有抹黑朱元璋,还把朱元璋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高大。

    我们不妨看看清朝时编纂的《明史》,对朱元璋的描写是:“帝雄才大略,料敌如神,料敌制胜....”

    对他的评价是:“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,抱济世安民之志,乘时应运,豪杰景从,戡乱摧强,十五载而成帝业。崛起布衣,奄奠海宇,西汉以后所未有也。”——《明史•太祖本纪》

    由此可见,清朝统治者非但没有丑化朱元璋,反而大赞老朱,把他夸得一朵花似的,为他歌功颂德。

    那么,清朝官方关于朱元璋长相又是如何描述的?

    《明史.太祖本纪》描述朱元璋“姿貌雄杰,奇骨贯顶,志意廓然,人莫能测”。

    “奇骨贯顶”,说白了就是鞋拔子脸;但是这不是贬义,是恭维。

    后面的“志意廓然,人莫能测”,翻译成现代话就是长得帅呆了,一看就是大英雄,志向也非常远大,谁都不能跟人家比。

    那么明朝官方文件中,朱元璋长得什么样?

    明朝史官描述自己皇帝形象,当然同样伟大。

    明朝编写的史书《明太祖实录》中,也说朱元璋长得跟普通人不一样“状貌奇伟”、“异常人”,一看就是天子范儿。

    知识分子眼中的朱元璋:

    “耆儒李习、陶安等率父老 出城迎上,安见上状貌,谓习等日:‘龙姿凤质,非常人也。我辈今有主矣!”

    郭子兴眼中的朱元璋:

    “见上状貌奇伟,异常人”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史官借助别人的嘴夸奖朱元璋,说他长得气宇轩昂,一看就不是凡人。

    编写官员对朱元璋相貌的描述:

    “及上稍长,姿貌雄杰,志意廓然,独居沉念,人莫能测。”——《明太祖实录》

    这足以说明,鞋拔子脸是明朝官方给自己皇帝刻画的形象,不是清朝统治者给故意歪曲的。

    受此影响,民间的演义中,朱元璋的形象也非同寻常,非常骇人。

    比如:辅骨插鬓、奇骨贯顶、龙形虬髯(鞋拔子脸),左脸有十二黑子(黑痣)……等等。

    这时候的朱元璋变成了一个怪物,不像人样。

    那么,明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皇帝如此刻画,是赞美还是妖魔化?当然是前者。

    在封建社会,当皇帝的人都要美化、神话自己,说自己受命于天,是真龙天子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出生肯定不能跟别人一样,生的时候惊天动地。

    比如刘邦出生的时候,其父看到一个大神骑在其母身上交配,然后生下刘邦。

    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动静也不小,先是其母梦见了一个道人,给了她一个白色药丸让她服下,然后一道亮光闪现。

    不久朱元璋出生,当时满屋红光。

    “母太后陈氏,生四子, 上其季也。方在娠时,太后常梦-黄冠,自西北来,至舍南麦场,取白药- -丸置太后掌中,有光起,视 之,渐长。黄冠曰:‘此美物可食。’ 太后吞之,觉,以告仁祖(朱元璋父亲),口尚有香气。明日,上(朱元璋)生,红光满室,时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也。”——《明太祖实录》

    除了出生时要闹出大动静,长相也不能和常人一样。

    比如刘备是“两耳垂肩、双手过膝”;孙权是”碧睛紫髯“;司马懿则“鹰眼狼顾”。

    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,相貌也必须超凡脱俗。

    永乐十一年九月十八日(1413年),朱棣命人在明孝陵修建《神功圣德碑》,将朱元璋刻画成非凡形象。

    “龙髯长郁, 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,威仪天表,望之如神。”——《神功圣德碑》

    “奇骨隐起至顶”的意思是,颅骨非常长,跟一般人不同,这不就是鞋拔子脸吗?

    朱棣这样刻画父亲的目的,就是给天下百姓一个心理暗示:朱元璋相貌奇特,按照传统的相术原理,这就是妥妥的君王相。

    既然如此,朱家王朝的权力就是老天授予的,皇位你们谁也别争,争也白争;要接受事实,老老实实服从统治。

    明代永乐年间著名相士袁忠在自己的著作《古今识鉴》一书中说:“龙瞳凤目,天地相朝,五岳俱附,日月丽天,辅骨插鬓,声音洪亮,贵不可言”,朱元璋正好符合了相术上“贵不可言”的要素,为他受命于天提供了依据。

    《明太祖实录》还暗示,朱元璋小时候长得没有什么特别,是后来才知长成这个样子的。

    吴元年(1366年),朱元璋38岁的时候,“上梦人以璧置于项,既而项肉隐起微痛,疑其疾也。以药傅之,无验,后遂成骨隆然,甚异。”——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二八。

    大意是说,朱元璋在38岁那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,有人把一块玉放在了自己的脖子上,醒来之后脖子上方就有骨头隆起。

    而两年之后,朱元璋正式称帝,国号大明。

    这就为朱元璋称帝提供了法理依据,披上神秘面纱。

    在明朝官方的影响下,老百姓才对其长相进行了想象、加工,最后变成鞋拔子脸、满脸黑痣的样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朱元璋的本来面目反而被人遗忘,而张瀚在武英殿内所见的朱元璋真实画像凭空消失。

    朱棣说是建文帝朱允炆一把火给烧了,也有人说是朱棣自己烧了。是为他给朱元璋塑造“鞋拔子”像打基础;总之,朱元璋真实画像失传。

    无论是“鞋拔子脸”还是“满脸落花”都不是污点,更不是抹黑,都是帝王相,都是大明的骄傲。

    明朝实行的是朝贡贸易,朝鲜的贡品就是土特产,高丽参,海豹皮啥的,当然,还有宫女甚至太监。

    这个不奇怪,元朝时候就有这个先例了,元顺帝的皇后就是高丽贡女奇承娘,而奇承娘的心腹太监就是也是高丽人,叫朴(piáo)不花。

    朱棣驾崩的时候,大概还是耿耿于怀自己得位的正统性,所以遗诏一切遵从祖制。所谓祖制,往上数,他承认的就是一个祖,那就是明太祖,朱元璋。就是照搬明太祖朱元璋下葬时的做法。

    恰恰是朱元璋,恢复了自秦汉以来基本看不到记载的古老野蛮的制度:殉葬。

    《万历野获编》记载有四十几个嫔妃殉葬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殉葬这个盛行于商周,没落于春秋战国的制度为什么突然被朱元璋又拾起来,那就真的不得而知了。朱棣也没打算弄懂他老子的心思。

    他只要“深肖”父皇就够了。

    于是,我们在朝鲜的《李朝实录》世宗卷中就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这样一个场景:

    朱棣驾崩之后,嫔妃殉葬的有三十多人。到了往生的日子,在正室吃最后一顿饭。吃完饭后,把三十几位嫔妃请到了专门的“升堂”,嫔妃们一看到了最后的时刻,立刻哭声震天。主要是升堂内的布置,非常恐怖。放着几十张木头小床,让嫔妃们站在上面,从房梁上垂下绳子,让嫔妃们把头伸进去,接着就把小木床拿走,殉葬的嫔妃们“皆雉经而死”。

    韩丽妃站上小木床时,回头看着跟着自己进宫的保姆金黑大哭:娘,我去了!娘,我去了!

    还没等韩丽妃把话说完,一边的宦官就把小木床拿走了,韩丽妃和另一名朝鲜嫔妃崔氏声断气绝。

    关于这件事,最后一句话记载的是:

    诸死者之初升堂也,仁宗亲入辞诀。

    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,下了命令勾选了人名还不够,还要亲自“辞诀”,这是辞诀吗?我看不如叫“监斩”吧!

    这段记载应该比较可靠。那个韩丽妃的保姆,金黑,没有死。在仁宗朝的时候,被封为恭人,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,没有被皇帝临幸过的朝鲜宫人,被放回朝鲜,金黑由此得以回国。

    明仁宗庙号仁宗,但是他维护殉葬制度的决心确实没看到“仁”字在哪里。

    也可能是,来不及了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