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心,绝心-《家有美妻好种田》
第(2/3)页
其实在常遇春征战的岁月里,大家对于“卸甲风”这种疾病已经可以说是常识了,从秦汉以来,卸甲风的危害被大书特书,所以常遇春的这个习惯,肯定是一个很坏的习惯,至于有没有人劝过他,想来是有的,可常遇春听不听得进去,是另一回事。
站在军事的角度来讲,常遇春可以说是一个“天才”。
常遇春同是安徽人,家在距离凤阳不远的怀远县,要是硬说起来,跟朱元璋也是很近的老乡。
乱世中,总有人喜欢学武,常遇春家里没钱,可习武之心泛滥,便靠着自己维持生计,又一边学习武术。而习武项目众多,且都是十年如一日的锤炼,常遇春长大之后,已经为了一个样样全能的猛汉了,等待他飞跃的,就是一个机会,一个贵人。
一开始,他以为是他们的地方混混头子刘聚。
常遇春的青春也叛逆过,进了山林落草为寇,跟着刘聚等人天天抢掠路人钱财,过得不亦乐乎。
刘聚很看好常遇春,毕竟一个武力爆表的“猛将”,没人不喜欢。
可青春总有尽头,常遇春已经没有敌手了,而大世纷争剧烈,外头总有人说着今天什么什么地方有人造反称王了,明日什么什么地方有人造反称王了,常遇春的心就飞到了大世之中了。
他感觉到了自己的桎梏,当一个贼,人人唾弃的强盗,这不是什么长久之计,刘聚虽对他好,可不能当饭吃,再说了,他也有理想,在元末的“农民起义圣地”:安徽,常遇春也想出一份力,去打蒙古人。
在多般打听下,常遇春了解到了朱元璋,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伙,善待百姓、熟悉军法,常遇春决定投靠朱元璋。
后来就是,刘聚及常遇春一同投奔了朱元璋,这是朱元璋、常遇春命运的拐点,强强联合,日后可恢复汉人的天下。
一开始,朱元璋对常遇春保持“观望”态度,常遇春也明白投奔新主的“试用期”,但很快的,在采石矶之战中,常遇春以“勇猛”之风强行渡河,拿着盾牌和兵器,宛如当年李世民在高丽所看到的薛仁贵一般,大发神威。
这一战后,朱元璋知道自己得了一个不得了的人才,于是朱元璋十分看重常遇春,很快就让常遇春当了将军。
跟朱元璋的发小徐达不同的是,常遇春很喜欢冲锋陷阵,每一次战争,玩的都是心跳,都是在生死间徘徊,可又是因为他的勇往无前和无敌气势,就能率先击溃敌军。
大家都认为,常遇春走的风格,就是霍去病那种风格,快速奔袭,也亲身上阵,以强大的气势和勇气配合着闪电战打下一场场胜利。
但也必须要知道,这种风格的将领,往往都豪迈无比,坏习惯自然也非常地多,比如常遇春肯定知道卸甲风,可他不信邪,每一次战争结束后,都要放纵自我,把燥热的身体暴露在大风之下,甚至还一边饮酒一边吹风。
这不是常遇春一个人的毛病,而是历史上名将的惯病。
最典型的就是五代被誉为“第一猛将”的李存孝。
李存孝勇猛无比,能力主要是在斗将上,李存孝曾试过一日对战28个敌将,而后还杀了其中十五个,战绩无人能比,即便是他的义兄弟李存勖,都是比不过的。
可李存孝就是喜欢在剧烈运动后迅速卸甲,对着大风猛吹,这还不算完,他还喜欢在战斗后喝一些凉的酒,一次两次还好,久而久之李存孝的身体就有了“风”,有一回不小心,李存孝就吐血倒地昏迷了。
这就是中风了。
不过李存孝也是一个有大毅力的人,因为战斗的执念,竟然活生生地被他“活”了过来,一身大汗卸出后,李存孝继续上马争战,拿下了有着“第一枪”之称的高思继。
实际上在李存孝之前,李存孝之后,卸甲风已经不是奇怪的东西了,这个时候对于将领们而言,如果还能患上卸甲风,那完全就是因为自己作死,可前面也说了,勇将总是有点怪癖,爱豪迈,即便是知道这样不好,也还是要去做。
常遇春随着朱元璋的“自立门户”,也开始被赋予更高的身份地位,在破了大敌陈友谅、张士诚后,朱元璋“天下之主”的势头越来越明显,而这一场场战斗,都少不了常遇春的风姿,不论是他在战场上勇救朱元璋,还是冲锋陷阵破敌首。
朱元璋也评价常遇春说:“当百万众,摧锋陷坚,莫如副将军。”
常遇春也因此得到了“常十万”的称号,意思是只要给他十万人,就能够横扫天下,而这个称号,实际上也是证明常遇春的军事能力高于徐达的最好证明(徐达是主将军,常遇春是副将军,徐达是朱元璋发小,因此任主将)。
风光一面世人皆知,可这一场场战斗背后,常遇春的习惯没有改变,渐渐地,他的年纪也开始大了,以前的旧伤本就对身体造成了负担,但他却没有改变不好的作风。
公元1368年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而徐达和常遇春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北上,攻下元朝尚且掌控的区域,最终达到元朝的大都,彻底灭掉元朝在中原的政权。
洪武元年七月,常遇春与徐达北上攻取元大都,元朝正式灭亡,只剩下残破的政治集团,朱元璋在南京大喜,等着常遇春回来给常遇春开一场浩大的庆功宴。
而常遇春并没有迅速回朝,而是继续追击,在攻进了大都后,常遇春又转而西征,连续拿下了山西、陕西,还一路追到了元朝的上都开平,在开平歼灭了元军,缴获牛羊无数,这才准备返回南京。
但这时候的常遇春,卸甲风一下子爆发出来了。
常遇春的卸甲风并不是忽然猝死的那种,但也让常遇春奄奄一息,常遇春只得在路上做一些临终交代,最终军队回到了河北柳河川的时候,常遇春病逝,没有能够活着回到南京城。
在南京的朱元璋知道了此事后,悲痛无比,因为伐元事业未尽,而常遇春也是他的“亲家”,于公于私,常遇春的薨都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事情,但朱元璋也只能做到善待常遇春的后人,做好常遇春的身后事以及功名了。
而关于常遇春的死,就在明代还有“野史”说常遇春是被朱元璋“吓死”的。
据那本野史《龙兴慈记》所说,朱元璋曾经赏赐过两个貌美的宫女给常遇春,而常遇春某一回看到这两个宫女白皙的手,心动了,可心动之余又有点惧怕媳妇,只得怬惶地把手缩回来。
可这一幕还是被常遇春的媳妇看到了,然后他媳妇就把那宫女的手给砍了,送给常遇春看。
这件事却还没有完,后来朱元璋得知了此事,大方地说再给常遇春送俩宫女,在背后,又把常遇春的媳妇给杀了,把常遇春吓得魂飞魄散,最终吓死了。
这个野史的说法完全是“怪志”性的,充满了血腥不说,却把朱元璋的格局和常遇春的胆量贬得一无是处,而常遇春也确确实实是从开平归来的路上病逝的,时间和死亡原因都对不上,只能是一些后人“污蔑”朱元璋的笑料罢了。
但应该强调的是,常遇春的死的确是非常可惜的,因为一个坏习惯葬送了自己,若不是早薨,常遇春在大明可以得到的生活,必定是多姿多彩的,只是时也命也,一切都成了泡沫浮云了。
这让宫人们都是大跌眼镜,这喜怒无常的皇帝,当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。
过了两个月,嘉靖和尚氏在毓德宫之中饮酒,二人一顿“烛光晚餐”之后,嘉靖便拉着尚氏到了床幔之中,二人这是要过“二人世界”了。
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或许是嘉靖和尚美人玩的有些过于“前卫”,过于激情,这二人竟然把床幔给点燃了,一场大火直接席卷了整个毓德宫。
众人见状前来救火,好不容易把嘉靖和尚美人给救了出来,但这个毓德宫却是被大火付之一炬,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到了尚美人身上。
皇帝和你身处一室,这宫殿竟然着火了,如果往大里说,那么谁知道你是不是“黑衣人”,故意放火想和皇帝同归于尽呢?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。
嘉靖却挥了挥手,这都不叫事儿,宫殿烧没了可以再建,宝贝烧没了那就再买,正好云南的那些宝石、紫石英,本来就不合我的心意,烧了更好,让他们再进贡就是,只要尚氏高兴,下次再“点一次”都行。
这样对尚氏的恩宠,一时之间惊掉了人们的下巴,而这被烧的毓德宫,也在万历年间被重修,更名为“永寿宫”。
嘉靖四十五年八月,嘉靖封尚美人为“寿妃”,并且封她父亲为“骠骑将军、右军都督佥事”,此时的尚氏也不过刚刚18岁,嘉靖皇帝修仙得道没得道咱不知道,但是尚氏是真的得道了,而且是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
奈何好景不长,尚氏被封妃在嘉靖四十五年八月(《明实录》载),而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,嘉靖皇帝就驾崩了。
一些大臣们便将嘉靖之死怪罪在了尚氏身上,说她纵欲无度,这才活活“榨干”了嘉靖,简直就是赵飞燕、赵合德之流。
拜后百余日,而上大渐。说者归罪寿妃,微似汉成帝之赵昭仪云。
就这样,在嘉靖死后,尚氏如同那些老太妃一样,身居冷宫之中大半辈子,一直到了嘉靖的孙子万历皇帝继位38年后,尚氏才去世,时年62岁。
其实,尚氏为什么“嘲笑”了嘉靖之后,非但没有被问罪,反而得到了恩宠呢?
从嘉靖对尚氏的态度,和臣子们说尚氏是“赵飞燕”就能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尚氏长得确实漂亮。
“颜值即正义”啊,看来这表面上无欲无求,一心问道的嘉靖,其实也难免沉沦俗世
参考文献:
《明史》
《明实录》
明·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
他战绩胜卫青、霍去病,灭掉中国四百年强敌,影响世界进程的匈奴终结者,为什么却被历史遗忘
他俘获两名异族绝色美女,自己留下13岁的妹妹,把姐姐赐给臣子,结果姐姐生下一个儿子,就此改写了一段中国历史
他是中国唯一兵不血刃得到帝位的人,却被世人骂了2000年洪武年间的一天,朱元璋下令召集所有开国功臣,在南京城新修建的庆功楼开庆功宴。庆功宴当日,大臣们纷纷如约而至。
众人逐一落座后,和庆功宴格格不入的菜品、汤羹被一一端了上来。
心中早有异样的刘伯温闲聊之际,敲了敲身侧的墙壁,顿时心中一沉:“今日想必是要命尽于此了。”
再转头,只见朱元璋已起身离座。
几乎同一时间,刘伯温迅速手撑地,腿离席,不留痕迹地跟了上去。
和他们一同离开的,还有徐达。
只因徐达记得昔日刘伯温对的密语:“庆功宴当天要随时跟紧皇上,不得落下半步。”
再追问为何遭拒后,徐达识趣地住了嘴,只是今日照做。
就在刘伯温等人离开庆功楼后没多久,只见庆功楼火势滔天,颇有当日女娲炼石补天之相。
里面还在吃着清汤寡水菜肴的大臣、伺候的宫女等数百人都一同葬身了火海。
接连数日,庆功楼上方都烟尘缭绕。
不知是烟雾,还是怨气。
朱元璋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?刘伯温又是如何得知朱元璋要下此毒手的呢?
纵是一朝天子,脱去黄袍后也不过是一介肉体凡胎。
人的私欲,终究不会因为身份差异而存在本质区别。
自始至终,刘伯温都知道这一道理,只是他也没想到,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。
在赴宴时,刘伯温敲了敲墙壁,发现里面是空心的,接着再看了一下菜品后,就知道大家今日必死。
果不其然。
“狡兔死、走狗烹;高鸟尽、良弓藏;敌国破、谋臣亡。”
“历来如此,难道我们必然逃不开如此命运吗?”
刘伯温总是会反复思索这个问题,不为别的,只为他觉得最近的朱元璋事事都好像“有意所指”,尤其是在各类宴席上。
一次,在皇后的寿宴上,宾客都落座后,各种“清心寡欲”的菜品有序上了桌。
堂堂一国之母的寿宴,上来的竟是些清炒萝卜、清炒韭菜、清炒青菜、葱花豆腐汤等清汤寡水之菜。
能参加皇后寿宴的大臣,必然也都不是等闲之辈,大家心里大概也明白了几分。
对于这几道“上不得台面”的菜,朱元璋一一妙语介绍 :
“清炒萝卜,‘萝卜上了街,药店无买卖’,清炒韭菜,‘韭菜青又青,长治久安定人心’,葱花豆腐汤,‘小葱豆腐青又白,公正廉洁如日月’。”
话里话外,无不是在言传,要做清正廉洁之臣,辅国家之重,担百姓之任。
朱元璋用此举,一来免了大臣们的难堪;二来起到了敲山震虎之意;三来,也能考验大臣们对他的忠心,对朱家天下的赤诚之心。
一切密而不发,只看臣子们的心性。
朱元璋作为当朝皇帝,体恤百姓,为百姓谋福利、为往世开太平自是应该,但作为开国功臣的大臣们从一介布衣,到“人上人”,能不能待百姓如衣食父母,可就难说了。
朱元璋是苦过来的人,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。
百姓走的路,他走过,百姓吃着的苦,他吃过。
百姓对当今世界的期许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他也向往过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