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 拱火-《皇明皇太孙》
第(2/3)页
这个七十八岁的老头是很有才华的,算得上是经明行修,练达时务之士,这是元朝遗臣和宿儒。就算是老朱,也常向他请教治国安民之道、选贤任能之策,并委以刊定典章礼制以及取士之法的重任,
朝堂上不少文臣在这个时候也纷纷出班,看起来是在争论考课法的事情,觉得对州、府、县的压力太大,会让一些读书人失了体面。
但是这里面,多少也是在为这些读书人争取待遇。
朱雄英听着,他其实不喜欢八股取士。但是这些文官的意思就很好,大概就是不要给他们任务指标,读书人的事情不能急功近利、应该优待,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来名仕、君子。
应试教育什么的,朱雄英确实不喜欢。但是朱雄英也明白,应试教育相对来说是最公平不过。科举其实也是一样,根本不要说什么真正的公平,能够选择的也只是相对公平。
现在这些文人们又开始闹幺蛾子了,看起来是根本没有记住两宋时期的党争。看起来,这是很想要提前将东林党这些给弄出来,来些清谈之类的。
“敢问任尚书,什么样的读书人,才是于国于民又大用的读书人?”朱雄英开口,毫不客气问道,“倒是有些名仕,清谈阔论倒是厉害,眼高手低的连一县之地都做不好。还有些风流名士,一篇诗文、词曲,便是治国能臣?”
任亨泰表情一涨,随即赶紧说道,“太孙殿下此言偏颇,确有一些读书人附庸风雅......”
“风雅?”朱雄英嘲笑起来,说道,“本宫倒是记得,陛下三令五申,官员不得狎妓。如今这应天府,青楼伎馆倒是一些才子最多。才子佳人倒是美谈,是吧?”
刘三吾这个时候也站出来了,说道,“太孙殿下,《论语》曰,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其实对于刘三吾,朱雄英是没有多少意见的。这位老先生是真的有才华、能力,粗豪中甚有真气。这位老先生,大概也属于那种传统文人的典范。
只是朱雄英看不上一些看起来是读书人的读书人,那些人可没有真正的修心养性。那些人读书,只是为了爬上高位。未必是想着为国为民,而是鱼肉百姓或者只是想着留个清名。
朝堂上开始吵闹起来,其实也不需要朱雄英真的下场去舌战群儒,在他表明了态度后,一些勋贵、文臣,一个个的也迫不及待的下场。
高坐龙椅的老朱只是听着,站在丹璧前的大朱时不时的打个圆场、偶尔拉拉偏架,也就差不多了。
既然开始了争论,自然也就意味着很多的事情现在一时半会儿的也不会有什么结果。接下来,少不了是继续要吵下去,估计还要继续吵一段时间的。
朱雄英是真的不打算参与这些事情了,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点起了这把火,他只需要确保朝堂上大家开始关注这些事情就好。剩下的,全身而退就行,自然会有人去闹。
心情不错的朱雄英还是继续扮演着自己可有可无的皇太孙角色,跟着老朱和大朱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处理朝政的事情。少不了的自然也是在遥控指挥北平的事情,他现在不在北平,但是小弟在那边呢,而且心腹也在那边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