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 死去活来的甘奇-《我的高端文艺人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甘奇带着他的乐队来了,前卫天空的办公区域不大,甚至都没有多少工作人员在上班。

    也有可能是甘奇来得太早了,这一行许多时候会从下午才开始工作。

    录音棚里,张振东亲自坐在录音师的位置,几个人给他打下手。

    甘奇走进一个专门设计过的录音室内,看着厚玻璃之外的张振东,录音室内摆放着各种乐器。萧潇与董艺两人站在录音室外,他们俩并不进去。

    厚玻璃极为隔音,厚玻璃之下是录音台,上面有许多设备,音源器,电脑,多轨道的录音机等等。

    在布满了各种按钮的录音台面前坐着张振东,他对着麦克风说道:“平稳一下心情,调整一下呼吸,放空一会,按照咱们开会敲定的来,多唱几遍,唱呲了也没事,不必紧张,有后期合成,你只管尽力唱。”

    甘奇点着头,其实有点紧张,他虽然有许多看别人录音的记忆,还无数次憧憬自己录音的场景,但是这一刻他还是会紧张。

    专辑制作,与一些人想得不一样了,几乎所有歌手的专辑都能达到几乎完美无缺的程度,那是因为录音师会让歌手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唱,然后在这么多音源之中,把每一句唱得最好的那一版抠出来,甚至是唱得最好的那一个字,唱得最后的一个气口。

    如此拼接之后,专辑里面的歌曲,自然就近乎完美无缺了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歌手的专辑听起来完美无缺,一上现场就呲花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当然也有那种唱功无敌的人,并不需要如此。只是这种人,那都是凤毛麟角。

    录制专辑的过程,其实也比许多人想象中的要复杂,从有歌曲小样开始,然后会进行编曲,经常会由不同的人编出几个版本,制作人就是把关这一道的,最后确定版本。

    然后是过带,也就是把每一种声音类型都单独录入一个音轨里面,把时间线对齐,后期还要混音。随着科技的发展,如今的手段也越来越方便,放在三十年前,录唱片一共只有三个轨道,人声留一轨道,然后所有的乐器都往其他两个轨道里面挤,互相交叉影响,音质就会出问题,失真,模糊。

    如今数字化就不同了,要多少轨道就有多少轨道,每一种乐器,每一个音效,甚至一个简单的和声,都可以占用一个音轨,音质的进步是飞跃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