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4. 一篮轻提礼节事-《新格物致道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偏偏柳致知因玉雕不好带,就借用了食盒形式来装,倒让别人误入歧途。

    柳致知有些不好意思,说:“提篮中本应当装食物,不过我这件礼品不太好带,便硬塞入提篮中,倒让钱老误解了。”

    众人更是好奇,里面不是食物,那是什么?一个个目光投向提篮,钱文之也是好奇心大作,见柳致知提篮放在脚边,便伸手一拎,谁知非常重,差点将腰闪着,柳致知赶紧一伸手,将钱文之扶住:“钱老,当心点,这东西很重。”

    “小柳,不要卖关子了,这里面究竟是什么?”钱文之终于忍不住了,说到。

    柳致知听钱文之如此说,便将提篮拎了起来,显得很轻松,放在腿上,打开了盒盖,里面是用绒布裹着的一件东西,周围是一些缓冲填充的碎布丝绵之类的东西。柳致知解开绒布,大家都看清楚了,原来是一件玉雕,众人一见这件玉雕,车厢之中暂时静了下来,众人不由感到心灵中一瞬的宁静,只听到汽车发动机低沉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好东西,是谁的手艺?”钱文之问到,他并未想到柳致知,以为柳致知请人订做的,事件作品自然使人感觉自然宁静,钱文之和车中众人虽不是玉雕师,但作为书法家,这点审美的目光还是有的,柳致知这件作品也不是西方那种现代的艺术,而是符合华夏传统的审美观点,符合车中各位由书法培养出来的审美观点。

    “是我所雕。”柳致知很自然地说到。

    “你能雕玉?”钱文之没有想到,十分惊讶。

    “罗璜大师是我老师。”柳致知并没有多说,这句话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“罗璜是你老师?我们怎么没有听说过你的名字?”有人很惊讶,罗璜有几个弟子,基本上在玉雕界成名,众人虽是书法界,但也知道玉雕界一些事,毕竟玉这种东西,华夏文明中对之比一般珠宝更加器重,君子比德于玉,儒家这句话可以很好解释玉在华夏人心中位置。

    “我与师兄们不同,他们以琢玉为生,我仅仅是自己的一种兴趣,不以之为生,也少有作品流落在外,所以除了我老师几人,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。”柳致知解释到。

    “小柳,果然是后生可畏。”钱文之说到。

    “钱老你太高看我了,琢玉与书法并不矛盾,它们之间道理是相通,我学习时是互相促进,对于书法来说,反而开阔了眼界。”柳致知说到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