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章财政缺口到底有多大-《大明公务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可以总结一下,除却工业上大宗商品与粮食之外,其他都在涨价。不过,正因为工业上产量,将这种涨价,更多压迫到了其他领域,房子是其一,字画,古董,等奢侈品之中。

    但是不管怎么说。这种浪潮是实实在在的存在。

    夜深人静的时候,何夕也在思考,北京的经济会不会比南京先崩溃。但是他思来想去,觉得不会。无他,北京的经济有很多地方可以转嫁。南洋,东洋,西域。而且,北京的工业产能才是何夕这样做的信心所在。

    至于货币贬值。何夕也没有办法。

    要知道,而今人民币的一元,本身就对应着冤大头一元,也就是西班牙银币一枚。七钱银子。可以当一两用,看看古代一两,与后世一元相差多大。就知道,当工业化开始之后,货币贬值似乎不可避免了。

    即便不打仗,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的。

    毕竟,生产了这么多商品,不投发足够的货币,就会发生钱荒。而钱荒也就是通货紧缩,

    在宋代已经反复出现了,并不是什么好现象。

    而适当通过膨胀,比通货紧缩要好的多。

    只是如何让适当通货膨胀,不演变成为恶行通货膨胀,就是何夕所担心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「大人,以我之见。五亿太少了。最少发十亿。」姚广孝语出惊人。

    杨士奇愣住了,说道:「姚先生,你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,这五亿元我都不知道去什么地方筹借了。你还十亿,我甚至不知道市面上有没有这么快多钱。放出去这么多钱,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?搞不好会出大事的。」

    何夕也皱眉。

    三亿元,单单国债或许可以解决。但是五亿元,就由压力了。更不要说十亿元。那是一下子借大明朝廷十年的财政收入啊。

    何夕倒不是担心还不了,他是担心大放水会遇见的各种问题,通货膨胀,能不能控制得住?

    姚广孝说道:「大人,我不懂财政上的事情。这到底借多少钱,我也确定不了一个数字。但是我要说的是,越多越好。越多大人在战后的局面就越稳定。越多天下人就越依仗大人,大人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。」

    「而今有些事情,不能不考虑一下了。」

    何夕顿时明白了姚广孝的想法。

    姚广孝是给何夕加筹码。

    何夕其实也是有忧虑的。天下人都是好逸恶劳的。而儒家体系偏偏是一套静态的苟且的体系。儒家体系之中的朝廷事务是非常少的。而在何夕变法之后的大明朝廷,那简直忙得要死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