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 二事[上]-《汉生指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一跑,就跑到了张昭这里。

    这是个难办的事,但没有出卖朋友的道理。好在张家田地广大,仅完全使用奴隶的农庄就有好些儿个,年初又收了一批奴隶,藏匿几个人,是轻而易举的事。张昭便悄悄把岑晊藏匿了下来。

    等到第二年,桓帝身体不好,在尚书霍谞、城门校尉窦武的劝说下,便赦免了这些运气好、腿脚快的党人,准许他们返回乡里。但党人之名,犹书王府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岑晊没事了,他可以回家了。经过此事,岑晊才知道宦海险恶。后来,州郡察举,三府交辟,岑晊都不肯去做官,想平安度日了。

    常言说得好,闭门家中坐,祸从天上来。岑晊想安分守己,好好过日子,宦官们还不干呢!

    永康元年(167年),桓帝刘志病死。解渎亭侯刘宏继位,是为灵帝,改元建宁,即建宁元年(168年)。

    灵帝是大将军窦武所立。大将军窦武就是要求赦免党人的城门校尉窦武,他是桓帝皇后的父亲。桓帝一死,窦皇后成为窦太后,窦武也就成了大将军。窦武素来与太学生、士人结交,他把持权柄后,任用了很多正直的士人。

    至此,士大夫们的势力大涨。

    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,已结下大仇,此消彼涨。李膺等人获释之后,声望更高,士大夫们的势力大涨,宦官们的形势就不妙了,他们自不会坐以待毙。

    建宁元年九月,中常侍曹节矫诏,诛太傅陈蕃、大将军窦武及尚书令尹勋、侍中刘瑜、屯骑校尉冯述。这些人都是掌握实权的士大夫中坚力量,他们全被干掉了,双方的力量对比,立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宦官一举扭转乾坤,掌握了朝中大权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党人自然就不会有好下场了。

    建宁二年(169年)十月,以中常侍侯览上奏开始,宦官们开始了对士大夫的清算,是为第二次“党锢”。

    出头的橼子先烂,侯览也没得了好下场。没两年,便被士大夫们搞倒了,但宦官们势力大张,已成定局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闲话,宦官们在第二次党锢中,扩大了打击面,岑晊自然跑不掉,他平安度日的想法,也就成了泡影。

    岑晊这人挺有意思的,“从道行可也,为道而死,非所愿”。换句话说,岑公孝愿意为国为民做些事情,但要他从容就义,那可就不行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岑公孝的性格与张涵有点儿像,两人后来处的很好。

    得到消息,岑晊又跑路了。由于张昭不愿意惹事,岑晊悄悄地来,悄悄地走,打枪的不要。岑晊也不愿意给朋友惹事,从没向人说过。因此,岑晊想来想去,都觉得张昭这里是个好地方。吃穿不愁——还净吃好吃的,又安全舒适,除了不能出去,其他跟旅游没多大区别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