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 新年[下]-《汉生指南》
第(2/3)页
不过,在建宁四年的天书里,张昭也很重视船舶——海外贸易是他的兴趣所在。
从大汉运丝绸到罗马,再从罗马运琉璃回来,至少也有几十倍的利。考虑到海上事故频频发生,那高达的三分之一失事率,张昭并不愿意为了钱财而冒这个风险。张家最不缺的,就是钱财了。
然而,张家能挣钱的东西太多,他需要一个消化渠道,如果把瓷器、烧酒、白糖、丝绸都卖到海外,再打着罗马的旗号来卖自家产的琉璃,他会挣多少钱呢?
张昭想到这个就激动。再有钱的人看到更多的钱时,也是如此。
大汉的船舶制造业也很发达的,豫章(江西南昌)、浔阳(江西九江一带)、庐江(安徽安庆)、会稽(江苏苏州)、句章(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)、博昌(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)、番禺(广州),都是重要的水师和造船基地。
大汉的造船航海技术已经很成熟了,能造成高十余丈有三层楼的高大“楼船”及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外,还发明了桨、橹、船尾舵、风帆等船舶推进工具,并创造性的采用了横隔舱结构。在当时,承载二三千石(50~75吨)的大船,并非罕见。
也就是说,造船业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,进入门槛很高。
驺县张氏世代生活在远离江河的内地,连会游泳的人都不多,更别说造船了。而天书列举了干船坞、水密仓、软帆、硬帆、三角帆、四角帆、V字形的船身、尾舵、轮舵、平衡舵、舷窗、龙骨、铁锚、浮水罗盘等许多结构,但都语焉不详。以龙骨为例,张涵知其名、位置和部分功能,其它一概不知,如何能写详细了。
唯一的办法,就是购买会造船的奴隶。不过,这个时间却不合适。
这几年来,大汉国气候正处于寒冷期,迭遇天灾人祸,百姓流离失所。
永康元年(167年)八月,六州大水,勃海海啸,大汉国受灾面积接近四分之一,还多是富裕地区。
建宁二年(169年),司隶遭遇大雨加冰雹,河内、河南两郡受灾最为严重,庄稼几乎颗粒无收。去年一开春,两郡竟大面积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。
说起这些事来,谁心里都不好受——张昭那么期望张氏大兴,换言之,希望大汉灭亡——却也是一脸的不忍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