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几十年的刺绣功力,以及传统的手艺融会其中,独特的文化价值,可以提升它的价格。 不管是谁收刺绣,只出两万块钱,都可以赚到大钱。 “您这幅作品,我可以给您出到五十万。以后再有类似的作品,直接找我,不要卖给任何人。” 杨支书听到刺绣的价格,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。 五十万元对当下的农村人来说,实在是个天文数字。 只有雨花村那些酿酒的人家,以及村里搞散养鸡舍的赵树,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准。 “我这刺绣能值那么些钱?”杜奶奶有点不敢相信。 “我虽然是个商人,但是向来不擅长撒谎。如果刺绣没这个价值,我绝对不会报这个价。” 刘明义惊了。 他同样没想到,传统的刺绣竟然有这么高的价值。 “你没骗我吧?”杜奶奶还是不太确定。 “当然没有。”萧毅微笑道,“刚不是说了,我这人不擅长撒谎。” “萧毅是见多识广的大老板。他说的话,极具参考价值。您老放心吧。”刘明义帮着补充。 最后还是杨支书讲话,杜奶奶才信了。 萧毅来了一趟杜奶奶家,让江荷带来五十万,直接塞给善良纯朴的杜奶奶。 “这幅刺绣送给你,也算是家乡的纪念。”萧毅转手把几十万的刺绣,送给了江荷。 刘明义和村支书不在场,也没人听见。 不过一幅刺绣价值几十万的消息,迅速在村里传遍。 原本对生态文明村建设没有信心的村民,纷纷前往杜奶奶家打听消息。 如果刺绣真这么值钱,留在家里的小媳妇们,没理由不搞这个行当。 杜奶奶不厌其烦地说着一句话。 鉴定为真。 …… 妇女撑起了半边天。 让男人们搞刺绣,着实有点违和。 萧毅想到的是让他们利用坡地种药材。 不少人想搞养殖,但是风险着实有点大。 一是容易死亡,二是市场价格起伏不定。 “我们能搞养鸡场吗?”村民们都看到赵树挣钱,希望跟着他的脚步做产业。 家里有钱了,就可以翻盖新房子。有儿子的农户,就能帮儿子成个家。 萧毅思来想去,还是觉得种药材合适。 杨支书的一句话,令他打消了这个念头。 “福明村雨水多,田里的药材产量很低。即便是能卖上高价,也赚不了多少钱。”杨支书是泥腿子出身,比萧毅更懂种地的学问。 此计不成。 那就另想个辙。 “搞水产养殖怎么样?”杨支书提出他的见解。 萧毅的白云饭庄,每天都要接待大批量的客人。 对于食材的需求相当大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