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被人当食物-《大明:爷爷,我们一起跑路吧!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我收下了……”徐俏儿从朱雄英手中拿着一块玉,脸上露出一丝笑容,下意识的望了一眼徐允恭。

    但她发现徐允恭的表情很难看,咬牙切齿的瞪着她。

    徐俏儿伸出小嘴,娇躯再次一颤。

    朱雄英摸了摸脑袋,对着眼前这只如同小山一般的大肥猪,嘿嘿一声道:

    “那只是一只白色的大鹏鸟,是魏国公所饲养的那只吗?”

    "我一直都说她是魏国公最宠爱的女人,没想到连她都被煮了。"

    一边说着,一边将桌子上的一只大鸟的肉取了出来,放到了徐俏儿的面前:

    “吃饭。”

    “等魏国公从北平赶过来,你就说我一定要给他留着!”

    "陛下松了口气,徐允恭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。

    "能够得到陛下的青睐,这白鹏也算是值了,我相信我的父皇一定会很高兴的,这白鹏……

    朱雄英苦笑一声,却是不以为然。

    蓝玉和常茂两人,都没有说话,偶尔也会拿着一杯美酒,吃上一块青花瓷盘,将杯中之物,尽收眼底。

    这两人是朱雄英的父母,自然是以少主的身份而来的。

    这是对徐家人的一种安抚。

    而“徐膺绪”与“徐增寿”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徐膺绪喝了一小杯,便认真的聆听起来。

    他还年轻,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宴会,更没有参加过老朱一家的宴会。

    既有几分激动,又有几分忐忑,深怕自己说错了什么。

    他每次开口,都会在徐允恭语之后,说上一句‘你说得对,你说得对,你说得对’,等等。

    徐增寿看向徐俏儿的眼神也变得火热了起来,他心中充满了警惕,就是担心徐俏儿会说出什么恐怖的话语来。

    “王爷,四叔有一群猴子,要不要煮了吃了?”

    朱雄英敏锐的察觉到了徐增寿的失神。

    徐增寿这个人他并不熟悉,这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父亲起的,当初在燕王府的时候,这个叛徒三番五次的向他汇报京中的布置,让他吃了不少的苦头。

    “若是四叔再来一次,我就不敢保证这个年轻人还会不会把我的秘密说出去了。”朱雄英心中暗暗想到,然后对他轻声道:

    “怎么了?”

    徐增寿愕然:“什么?”

    "这,这,这,这,这,我……"

    徐增寿也没有想到朱雄英竟然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来,一时间,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。

    一时间,他的大脑一片空白。

    支支吾吾了半天,却是一张老脸都涨得通红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

    徐允恭脸色一沉,瞪着他说道:

    “陛下有何吩咐,尽管说便是。”

    “嗯?”见他一脸怒容,徐增寿更加惊恐了,脑子里一团浆糊,脱口而出:

    “我在担心,我怕那秤砣把我的猴子给吞了...”

    “轰……”徐允恭只觉得自己的脑袋都要爆炸了,他只觉得自己的眼睛都要瞎了,心中更是破口大骂:

    “妈的,你就这么担心你外甥女的终身大事?”

    “你怎么能这样糟蹋我呢?”

    “这……”朱雄英也是一脸懵逼,他看着徐俏儿,看着徐增寿,看着徐允恭,脸上露出一丝为难之色。

    "喂,猴子的味道怎么样?"

    倒是雷大虎,一言不发地说道:

    “实不相瞒,我曾……”

    “味道不错,就是没有什么肉质,连着骨头,很容易咬碎。”

    “我在最南方征战的时候,有些地方的人都很爱吃这种东西,叫做‘老头子的肉’,对,就是这样!”

    朱雄英见徐俏儿低下了脑袋,脸上红红一片,继续吃东西,便开口道:

    “雷伯果然博学多才,看来天下间还没有雷伯不尝到的东西...”

    她只是觉得他筷子粘糊糊的,现在他已经快把筷子给吃完了,她就开始说话了,摸了摸脑袋,继续道:

    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我只能把能拿到的东西都拿出来……”

    "当初在鄱阳湖边,数十万将士浴血奋战,陈友谅的军队甚至将漂浮在水面上的尸体都给吞了下去。

    “是…”徐允恭也跟着应了一声,借此将话题从猿猴转移到了战斗上。

    “鄱阳湖之役,当真是波澜壮阔,十几万大军,我看也只有您这样的英明神武,才能做到这一点……”

    “对了,我父亲在鄱阳湖上留下的一些笔记,我已经收集好了,王爷如果感兴趣的话,可以...”

    徐允恭口中的英明神武的皇帝,正在和几位大臣,商讨着太子的登基仪式。

    此时朱元璋正端端正正的坐在御桌旁,手中正翻着一份来自于礼部朝臣的折子,而朱标则难得的悠闲自在,只是偶尔在朱元璋背后偷看几下,颇感兴致。

    至于礼部尚书,左侍郎,御史尚书,御史大夫,御史司尚书,御史部尚书,司务司尚书。

    十多个人站在下面,双手低垂。

    至于任昂,则是端正地站在那里,低着头,等待着皇帝的旨意。

    再来。

    他是明末清初的一名秀才,同年考中,出任宁晋知县一职。

    不过,他也是个心高气傲之人,权衡利弊,认为大元迟早会灭亡,也就没有多看那封信一眼,只是将其当成了一张擦拭手腕的纸张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