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悬案-《家有美妻好种田》
第(3/3)页
在海路,派郑和下西洋。根据《明史·郑和传》记载,朱棣“疑惠帝(建文帝)亡海外,欲踪迹之,且欲耀兵异域,示中国富强”,故派郑和下西洋。
可见,寻找建文帝是郑和出洋的主要原因,宣传武力只是附带功能,掩世人耳目。
郑和下西洋,每次船上都有近三万的军士。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,并不符合外交使团的惯例。只有一种可能性可以解释得通,那就是,朱棣相信建文帝逃亡海外,并已组织了海上武装势力,因此必须派出规模庞大的军队,才能防备建文帝的武装复辟。
在陆路,朱棣派出亲信大臣胡濙,名义上是寻访仙人张三丰,实际上是察访建文帝下落。《明史·胡濙传》的说法是,朱棣“遣濙……访仙人张邋遢(张三丰),遍行天下州郡乡邑,隐察建文帝安在”。
胡濙出去执行任务十几二十年,连母亲死了都未回去吊丧、守丧,这在传统社会完全违背了礼制。
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(1423年),胡濙才风尘仆仆地回到朝廷。此时,朱棣因亲征漠北鞑靼部,去了宣府镇(今河北宣化)。胡濙又立即驰赴宣府镇,赶到时已是深夜。
正史记载:
帝(朱棣)已就寝,闻濙至,急起召入。濙悉以所闻对,漏下四鼓出。
有什么事不能明早再说?史书虽未透露君臣二人长时间密谈的内容,但可以看出,这得是多么重要的事,才会让朱棣半夜爬起来召见胡濙。
正史紧接着说,君臣二人深夜密谈后,朱棣“至是疑始释”。至此,朱棣心中积压多年的疑问、疑虑,终于打消了。
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点:永乐二十一年(1423年)。这一年,胡濙的深夜汇报,打消了朱棣心中之疑。同样这一年,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,此后到永乐朝结束,郑和再未有下西洋的行动。
从这些奇异的事件,基本可以断定,胡濙确实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。而从朱棣的反应,以及结束海、陆两条寻踪之旅的决策来看,此时建文帝的状况只有两种可能:
第一,他真的已经死了。第二,他已出家,完全放弃复位的抵抗,遁身世外。
无论胡濙带给朱棣哪一个确切的消息,朱棣终于放心了。
6
朱棣死后,政治环境逐渐变得宽松,但对于建文帝的平反工作却漫长而曲折。
就像最爱君前面所说,朱棣把建文帝在位四年的历史全部抹掉了,根本不承认这个人当过皇帝。这导致朱棣的子孙、后来的继位者,到大明灭亡,一概不认朱允炆这个皇帝。
很长时间内,平反工作只能围绕周边进行。
天顺元年(1457年),明英宗复辟后,有感于自己曾被俘虏、曾被软禁,所以下令释放了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。
100多年后,万历年间,明神宗在群臣的推动下,先为建文朝死难的忠臣平反,原来朱棣将方孝孺等人定性为“奸臣”,现在承认他们是忠臣,还为他们在南京建表忠祠;后来,又同意恢复建文年号,洪武朝恢复历史本相,只有31年,没有35年,4年还给了建文朝。
但到1644年明亡为止,建文帝的帝位仍未被正式承认。
等到南明弘光朝,死守残存江山的弘光帝,才应臣子们的要求,补齐建文帝实录、谥号、庙号与祀典。建文帝的帝王身份,这才算得到了完全恢复。
抹杀一段历史,如此轻而易举;但恢复一段历史,却又难上加难。
从1402年以后,因为建文朝的历史真相长期缺失,导致坊间传闻四起。随着时间推移,传闻越来越多,使得原本事实清晰的有关建文帝下落的历史,终于消弭在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说中。明朝第一悬案,就是这样造成的。
最离奇的一个版本,发生在明英宗时期。
某天,广西思恩州一座寺院,有个老和尚,跑到知州大人岑瑛的办公室大声嚷嚷:“我是建文帝。”还口诵了两首诗自证身份:
牢落西南四十秋,萧萧华发已盈头。乾坤有恨家何在,江汉无情水自流。长乐宫中云气散,朝元阁上雨声愁。新蒲细柳年年绿,野老吞声哭未休。阅罢楞言磐懒敲,笑看黄屋寄团瓢。南来嶂岭千层迥,北望天门万里遥。款段久忘飞凤辇,袈裟新换衮龙袍。百官此日知何处?唯有群鸟早晚朝。
岑瑛吓尿了,确是帝王之诗啊,不敢怠慢,把老和尚送到了北京。
眼看着就要以建文帝的身份吃吃喝喝,享受荣华富贵了,可惜老和尚历史没学好,露馅了。
御史:您老今年贵庚啊?老和尚:九十多了。御史:不对吧?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,到今年也就六十四啊。老和尚:那我是他爹。御史:拖出去斩了。
老和尚供出了实情。原来他真名杨应祥,在寺院中遇到了个室友,气象不凡。一日瞄到了该室友题写在墙上的两首诗,跟岑瑛一样被吓尿了,帝王之诗啊。尿完之后,冷静一想,机会来了,遂直奔岑瑛的办公室。
官方把假建文处死之后,这才根据他的描述把真建文找了出来,验明正身然后迎入宫中,一直礼佛到老死。宫中人皆称其为“老佛”。
迄今,中国西南地区,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建文帝出亡后在当地为僧的传说和遗迹,真假莫辨。
从明朝中后期以来,这些传闻就广泛流传。连朱棣的后世子孙,对此事都很感兴趣。
万历二年(1574年),年轻的万历皇帝突然向身边的大臣们发问:
建文君当年是不是真的没自焚,逃亡了?
内阁首辅张居正只好站出来,回答说:
此事国史没有记载,但先朝的大臣口耳相传,说当年建文君化妆成僧人,从皇宫密道出走了。此后云游四方,没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。
张居正这个回答,代表了明朝半官方的态度,就是承认朱允炆确实以僧人形象出亡了,至于出亡以后的事迹,我们就不清楚了。可见他对此后出现的各种传闻,是不信的。
明末的钱谦益在国史馆整理史料30多年,说看到建文朝史事就伤心流泪,因为这段历史实录无征,传闻异辞,伪史杂出,后人难以还原真相。对于研究国史的人来说,这是最悲伤的事了。
国可亡,史不可灭。
当明朝灭亡时,那些从史馆中走出来的“亡国之臣”,或许除了仰天悲叹,还有深深的困惑:
真相还原,从来就这么难吗?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