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心,绝心-《家有美妻好种田》
第(1/3)页
少年时代的慕容垂还叫“慕容霸”,不知人心险恶。他出身尊贵,是前燕文明帝的第五子。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天资聪颖,智勇双全,十三岁时就上战场打仗立战功。所以和其他兄弟相比,他得到父亲的宠爱最多。但是在皇家,得到最多的宠爱也意味着得到最多的嫉恨,更要命的是,慕容霸并不是指定的继承人。
所以当父亲去世,慕容霸的哥哥慕容儁继位称帝后,慕容霸的境况便急转直下。首当其冲的是他的名字,原来他早年骑马时曾不小心摔掉了牙齿,为了取笑他,皇帝哥哥便抓住这一点,强迫他改名为“”。但因为此字犯了避讳,所以只好去掉偏旁,改名为“垂”。改名事件仅仅是释放了危险的信号,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。
慕容垂的妻子段氏出身名门,颇有才气,但一向与皇帝的妻子可足浑氏不和。可足浑氏成为皇后之后,一直寻机报复,想来想去,给段氏扣了顶搞“巫蛊之事”的帽子。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让段氏大感冤枉,但皇帝视而不见,反而想要借此把慕容垂一起收拾掉。段氏宁死不屈,绝不认罪,也不肯拖丈夫下水,最终冤死狱中。慕容垂虽逃过一劫,但还是被贬去了辽东。妻子死后,他本想娶妻子的妹妹当继室,可是皇后不允,强迫他娶了可足浑家族的女人为妻,这等于在慕容垂的身边安插眼线。慕容垂什么都没做,就因为皇帝哥哥和皇后嫂嫂的嫉恨,既失去了权力,又失去了自由。
慕容儁去世后,年幼的太子慕容暐继位,太原王慕容恪奉旨辅佐,进入了权力的中心。慕容恪对慕容垂颇为赏识,让他随军出征,为国效力。慕容垂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施展,他作战英勇,富有谋略,所以慕容恪在病重之时,曾强烈向皇帝推荐让慕容垂主持国家大事。谁知皇帝和他的父亲一样,就是信不过慕容垂,宁可让自己八岁的弟弟慕容冲担任要职,也不肯重用慕容垂。而且在慕容恪死后,朝廷实权派慕容评也认为功高盖主的慕容垂是心腹大患,一直对其进行打压。就这样,人生刚刚有起势的慕容垂再次陷入了低谷。
公元369年,东晋大司马桓温领兵攻打前燕。前燕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,被晋军打得丢盔弃甲。前线战事的溃败让皇帝和慕容评吓得屁滚尿流,他们一方面派人去邻国前秦求援,一方面打算逃到以前的都城去。此时,慕容垂站了出来,他主动请缨想要抗击晋军。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,皇帝也顾不了那么多了,便应允了他的请求。果不其然,穿上盔甲的慕容垂重新找回了活力,他英勇果敢,在枋头大败桓温,斩敌三万人。此战不但化解了祖国的危机,更让慕容垂声名大振。可是善妒的皇帝和慕容评更讨厌慕容垂这个似乎无所不能,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。
所以当慕容垂请求朝廷奖赏自己手下的将士们时,慕容评拒绝上报。这让打了胜仗的慕容垂非常生气,他据理力争,与慕容评大吵起来。可惜他的抗争没有任何作用,反而是皇帝、慕容评、太后可足浑氏联合起来,一同商讨除掉他的计划。幸亏当年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慕容恪的儿子提前给自己报信,慕容垂才有所准备。他不忍对慕容家的亲人下手,于是便打算逃到辽东避祸。谁知就在这个时候,发生了一件让慕容垂又悲痛又震惊的事情,他的小儿子慕容麟居然选择背叛他,向敌人报告了他的行踪。走投无路的慕容垂只好听从长子慕容令的建议,背叛了自己的祖国,去投奔前秦的皇帝苻坚。
#02.
苻坚对慕容垂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对手慕容家居然这么蠢,不用自己动手,他们便内乱消耗一番,还把慕容垂这样的军事奇才送给自己。但苻坚的谋士王猛的目光更长远,他看出慕容垂有大才,绝非久居人下之辈,更何况他身份特殊,虽然投靠了前秦,但毕竟还是慕容家的人,这样的人如何能够信任?所以他几次三番请求苻坚下令诛杀慕容垂,但苻坚就是不肯。被逼无奈,王猛只好亲自动手。
他设下妙计,先是请求苻坚让慕容垂长子慕容令随军出征,又找来慕容垂和自己喝酒。两人在酒宴上相谈甚欢,王猛趁机向慕容垂索要信物,慕容垂想都没想,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金刀献给了王猛。王猛得此金刀,又收买了慕容垂的亲信金熙,让他带着金刀去见慕容令。金熙向慕容令出示金刀,假传慕容垂的口信,说前秦不可久留,应该速速回到燕国。慕容令信以为真,马上重回前燕。
这消息传到慕容垂耳中时,他吓得魂不附体,儿子此举等同叛逃,也让自己陷入叛乱的困境之中。仓促之间,慕容垂只能选择逃跑,谁知没跑多远便被前秦的军队捉住。万幸的是,苻坚爱才心切,不忍杀他,反而出言安慰。这让王猛大跌眼镜,一招天衣无缝的妙计因为苻坚的不配合落了空。只是可怜那倒霉的慕容令,虽然逃回了前燕,但是没有人愿意信任一个叛逃过的人,最终阴差阳错之下,慕容令死在了前燕。
不久之后,前燕被前秦消灭,又经过了一番征战,苻坚基本上统一了北方。此时的苻坚雄心勃勃,他渴望灭亡东晋,一统天下。尽管早就有“欲速则不达”的古语,苻坚身边的第一谋士王猛死前也曾反复叮嘱他千万不要攻打东晋,但他已经听不进去了。公元383年,淝水之战爆发,这本来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,前秦军队在数量上处于绝对的上风,可惜骄兵必败,苻坚在此战中几乎输掉了全部的家底。就当他灰溜溜地逃亡时,慕容垂和他的部队出现在了苻坚的面前。
早在战败的消息传来时,就有人向慕容垂建议趁机杀掉苻坚,光复燕国的基业。但慕容垂想到了当年走投无路时,正是苻坚收留了自己,念及旧情,他拒绝了这个提议,不但将自己的军队都交给了苻坚,还决心亲自护送。只是北方大乱,群雄逐鹿,慕容垂不可能永远甘心做战败者苻坚的臣子。他借口平定叛乱,离开了苻坚,与前燕的旧臣们取得了联系。从此,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国大戏正式上演。
慕容垂招兵买马,号召当年的前燕将领和反对前秦的部队投靠自己,一同攻打邺城。当时镇守邺城的是前秦长乐公苻丕,苻丕被困多日,渐渐抵挡不住,于是便想了个主意,派人去东晋求援。东晋接到消息,马上派兵救援,慕容垂临危不乱,赶快叫人修一座外城来抵抗晋军,并最终大败晋军。苻丕眼看请来的救兵也不是慕容垂的对手,只好宣布撤兵,将邺城拱手相让。公元386年正月,慕容垂自立为帝,改元建兴,史称后燕。多年的等待,加上命运无情的捉弄,慕容垂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,终于完成了光复燕国的大业。
称帝后不久,慕容垂便再度披挂上阵,他兵锋直指南方,意图收回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夺去的土地。在慕容垂的英明领导下,后燕军队势如破竹,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,很快便将国家的疆土推进到了淮北一带。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内,慕容垂马不停蹄,东征西讨,先是消灭了河北一带的叛军,又征服了北方的贺兰部,再加上此前打下的辽东地区,后燕已经拥有了一片广阔的国土,逐渐成为北方的强国。公元393年,慕容垂又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西燕。这也是慕容氏成立的政权,一山不容二虎,天下怎么能有两个燕国?第二年,后燕军队在邺城集结,慕容垂计划周密,巧设伏军,将西燕军队打得落荒而逃,最终一鼓作气,消灭西燕。
#03.
消灭西燕后,慕容垂的后燕政权基本上恢复了当年前燕的国土,这些年间,他没有休息,领兵四处征战,一败难求,早些年因为遭人嫉恨而未能施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。只是有点可惜的是,此时的慕容垂已经不再年轻,他还有多少时间发挥自己的军事能力呢?
就在后燕崛起的过程中,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逐渐强大起来。公元395年,慕容垂令太子慕容宝领兵伐魏。慕容宝志大才疏,临场指挥调度的水平与慕容垂相差甚远。他在参合陂被北魏君主拓跋珪打得大败,几乎全军覆没,自己侥幸才捡了一条命。慕容垂听到太子战败的消息,如何能不生气?他自视甚高,岂能甘心自己一生辉煌,最后败在拓跋珪手中?不久之后,慕容垂率领燕军秘密进发,他命人凿开太行山道,犹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北魏的都城平城门前。他指挥部队突袭平城,把魏军打得纷纷投降,还杀死了拓跋珪的弟弟。拓跋珪接到消息,大吃一惊,完全没了主意,手下各部也人心惶惶,一时之间,北魏乱作一团。
也许是上天要助北魏一臂之力,又或许是一代军神慕容垂的使命已经完成,当慕容垂领兵来到了此前燕魏交战的战场参合陂时,望着累累白骨,又气又恨,急火攻心下,竟然生了病。慕容垂在平城只停留了十几天,就因病重不得不匆匆返回,却再也没能回到故土,公元396年,他在归途中去世,将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七十岁。
慕容垂的一生未尝败绩,战无不胜,是十六国当之无愧的军神。只可惜早年遭受亲人背叛和陷害,虽然后来成功复仇,登上帝位,但青春已逝,英雄白头,只留下一段传奇供后人评说。
鱼话说“伴君如伴虎”,在皇家之中讨生活,对很多宫女太监来说,都是非常“惊险刺激”的。
如果碰上一个宽厚仁慈的皇帝,宫人们说错了一些话,赶紧磕头认错,还有可能能够平平安安地保下自己的小命,但是如果碰上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皇帝,说错了一些话,那么宫中宫女太监们的小命,可就是命悬一线了。
在历史上,有一个小宫女就碰上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皇帝,并且竟然还出声笑话了这个皇帝,那么这个小宫女的命运又会如何呢?她的命运,会就此“终结”了吗?
“爸爸保卫战”
话说大明正德十六年(1521年),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度,将自己在“豹房”之中活活玩死了。
他这一死不要紧,大明朝廷立刻风雨飘摇,因为朱厚照死时年仅三十岁,没有后代,由谁来继承大统,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朱厚照死后,其生母张太后把持了一段朝政。但张太后并没有野心,于是一个月后,内阁首辅杨廷和找到张太后,提出“小宗入主大宗”的主张,立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子,武宗朱厚照的堂弟,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,朱厚熜为皇帝。张太后也表示赞同。
在朱厚熜到达了京城之后,杨廷和早就帮“先帝”朱厚照写好了遗诏,要朱厚熜继皇帝位,,是为嘉靖皇帝。
但刚刚登基的嘉靖皇帝,便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那便是一群朝臣要求嘉靖去尊奉“正统”,认明孝宗朱佑樘为父亲,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尊为“皇叔”。
众臣态度非常强硬,话里话外对嘉靖表达出来的意思,那就是你想好好的当这个皇帝,那么就必须要“换爹”。
这对嘉靖来说,绝对是不可能的,大家都是洪武大帝的子孙,分那么清楚干嘛,而且“换爹”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可不是一件小事,你们一群臣子下属说让我换我就换?我堂堂皇帝不要面子的吗?
不久之后,有个叫张璁的文官进谏。张璁是正德十五年(朱厚照死的前一年)的进士,他跳出来为嘉靖发声:
“陛下登基继位,乃是继统不继嗣,其义甚明。”
嘉靖是按照朱家人继承皇帝的,不是按照明孝宗后代继承皇帝的。
但是面临着这新兴权贵的发言,以杨廷和为首的一干老臣们很显然是不能轻易点头的,双方便这么你来我往地展开了一场的政政治斗争,史称“大礼议”,对于谁是嘉靖“亲爹”的问题,一争便是三年之久。
最终杨廷和直接“罢工抗议”,辞官归养了,众臣见状,闹得更欢了,迫于无奈,嘉靖只能尊他的生父为“本生皇考”,承认了这是自己“生物学”的血缘父亲,称他的叔叔明孝宗为“皇考”,承认了这是自己的宗法上的父亲。
但让步终归换不来平宁,“父去子继”,杨廷和的儿子、当朝状元杨慎站了出来,振臂高呼:“是时候展现我们读书人应有的节操了,今日虽死无憾。”
随即一群大臣们跪在皇宫左顺门前,嚎啕大哭,“声震阙庭”。
嘉靖见状大怒,自己本来好好在地方上当个闲散的富贵王爷,无忧无虑就已经很舒服了,莫名其妙被你们弄到京城来当这烦心烦力的皇帝,差点把自己亲爹给“当没了”,无奈之下多认了一个爸爸还不行吗?
于是愤怒的嘉靖下令,出动了锦衣卫,为首者全部下诏狱,五品以下官员受杖责,四品以上者停职。
又过了两天,嘉靖再次下令,凡是被抓的五品以下官员,尽皆仗责,能挺过去,那就放你们一条生路,挺不过去,那就怪自己命不好吧。
于是一顿板子打下去,竟然当场打死了16人,在这场“左顺门惨案”之后,双方相持不下三年之久的“大礼议”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爸爸保卫战”终于以嘉靖用铁血手段获得胜利而宣告结束。
“修仙”才是正事
其实这场“大礼议”,并不仅仅只是宗法礼仪的问题,并不仅仅只是让嘉靖认谁当爹的问题,而是一场新势力与旧势力之间的政治权力斗争。
对于以杨廷和为首的旧势力来说,就是要给嘉靖皇帝一个下马威,让嘉靖知道,我们让你“小宗入大宗”,把你捧成皇帝,那么你就要听我们的话,哪怕是在谁是你爹的这种问题上,都不能含糊。
对于嘉靖来说,既然你们把我捧成皇帝,那就要让我当个真真正正的皇帝,皇帝该有的皇权威严,我一样都不能落下。
很显然,到了最终嘉靖明白了一个道理,自己掌握了暴力机关,那么自己就有说话的权力,并且朝廷上的这帮臣子们,从此也给嘉靖皇帝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——你们都是大坏蛋,竟然想给我换个爹。
但是虽然嘉靖皇帝对于朝廷上的一帮老臣们,没有什么好印象,但在他执政初期,对于朝政方面,嘉靖做的还算不错,将他堂哥明武宗在位时,所设立的一切奇奇怪怪不合理的规定都给革除了,并且爱惜民力,规定以前如果百姓有欠下的税收,那么以后都不用再交了。
不仅如此,嘉靖还抑制太监的权力,重视御史等言官对于朝政的监督作用,在承袭爵位方面,嘉靖也大有废除世袭制之意,遏制打击了一批无法无天的贵族。
在嘉靖继位前期,大明朝廷也算得上是政治清明,海晏河清,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,在看到治世之象渐显之后,嘉靖如此勤于政务的本意也显现出来了——我把大明朝廷给你们治理好了,那你们以后就不要再烦我了,我还有事要忙。
或许在平常人的眼里,皇帝是这世俗权力的巅峰,是生杀大权的掌握者,但是在嘉靖眼里,当皇帝是没有前途的,因为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新追求,什么追求竟然比当皇帝还吸引人呢?那便是修仙。
嘉靖执政中期,不知道为什么,他突然迷上了修仙。
的确,和长生不死的仙人相比,这世俗的权力又算得上什么呢,在嘉靖皇帝的推崇下,道教一时之间大兴,各地的道士、方士有着长生不老之术的术士,纷纷觐见嘉靖,或者是献上祖传秘方,或者是献上各地的“祥瑞”。
在一群道士的吹捧下,嘉靖真的飘飘然了,觉得仙道就在眼前,给自己加封的称号也越来越长,从“灵霄上清...飞玄真君”十四个字,到“九天弘教...忠孝帝君”,足足三十七个字。
且不知道是谁,给嘉靖上了一个秘方,那就是他每天喝的水不能是凡间的俗水,要是无根之水,也就是“甘露水”。
于是嘉靖下令,宫中的宫女们,每天清晨时分就要起床出门,去采集树叶上的甘露,并且嘉靖有时还会用宫女们的“纯阴之血”来炼药,可以说将一群宫女们折腾的半死不活。
不仅如此,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错药的原因,嘉靖的精神也越来越不正常,由于“大礼议”的事情,嘉靖不信任朝臣,很宠信宫人们,把他们当成了自己“家人”,但嘉靖对于“家人”这个词,很显然有什么误解。
在嘉靖看来,那既然是“家人”,那么大家就不要见外了,我生气的时候,打你们几顿出出气,也是很合理的吧。
壬寅宫变
渐渐的,嘉靖越来越多疑暴戾,忽喜忽怒,经常拿一点小毛病,就狠狠的责罚这些宫人们,被嘉靖下令活活打死的,竟然就有二百余人。
最终一群宫女们终于受不了了,谁也受不了一个精神病的折磨呀,天天的反复无常,照这个架势下去,恐怕宫里迟早没几个活人了。
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,由低级妃子王宁嫔与曹端妃二人商议,决定先下手为强,搞死嘉靖再说,谁知没过两天,机会就来了。
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,嘉靖夜宿曹端妃的宫中,眼看嘉靖睡熟了,一名叫杨金英的低级嫔妃,将宫女苏川药、杨玉香等人喊来,十多个女子便这么围在了嘉靖床前,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嘉靖。
随即,杨金英从一旁的床幔上解下了一条花绳,打了一个绳套,和苏川药二人猛地扑了上去,将绳套套在了嘉靖的脖子上,一旁的几个女人,有的压在嘉靖的身上,有的按住嘉靖的胳膊和腿,当即便要勒死嘉靖。
睡梦中的嘉靖猛地惊醒,当即剧烈挣扎,另外几个宫女见状,拔下头上的发簪,便朝嘉靖身上一顿乱扎,勒着绳子的两人见嘉靖挣扎,吓了一跳,又赶紧打了一个绳结,谁知这个绳结打成了一个死结,绳子是越扯越紧,但嘉靖就怎么都勒不死。
最终一个名叫张金莲的宫女见状,吓得哆哆嗦嗦,这嘉靖莫非修仙真的修成了神仙吗?不然怎么会弄不死他呢?
便直接跑到了嘉靖皇后,方皇后之处自首,方皇后一听竟然有人要刺杀皇帝,当即大吃一惊,赶紧带人前往现场。
最终一群宫女们尽皆被抓,皆被凌迟处死,宫女弑君,简直闻所未闻,后来这也被人们称为“壬寅宫变”。
一场惊变后,嘉靖对于宫中的这些宫女太监们,也是防备万分,在嘉靖心里,我拿你们当“家人”,你们拿我当仇人,想弄死我。
一瞬间,嘉靖觉得整个世界对自己都充满了恶意,朝廷上是一群逼自己“换爹”的“乱臣贼子”,宫里是一群恨自己不死的“蛇蝎妇人”,全世界都是大坏蛋,而能够给嘉靖一些慰藉的,那便就只有虚无缥缈的修仙之路了。
从此之后,嘉靖更加痴狂地修仙,把这当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,以至于宫人们都知道,可以在嘉靖吃饭时打扰他,但是绝不能在嘉靖修仙时打扰他。
嘲笑皇帝?
嘉靖四十年,一天嘉靖在皇宫之中开始了他的早课,也就是敲磬诵经,希望自己的至诚之心,能够被天上的神仙们感应到,自己能够早日修成正果。
就这样,在宫殿之中,嘉靖一边慢慢地按照节奏敲击着钟磬,一边抑扬顿挫地诵读着经书,周围的宫女太监们则是专心伺候着。
谁知没过多久,不知道嘉靖在想什么,突然之间手一抖,一声磬竟然敲错了,这就相当于歌手唱歌时,跑调破音了。
一旁的宫人们看嘉靖做“早课”,早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,此刻当然都知道嘉靖出错了,但宫人们也是都深深低下了头,不敢说话,在他们的耳朵里,别说嘉靖敲错了一下磬,就是嘉靖现在睡着了,打呼噜放屁,那对他们来说都必须得是天籁之音,谁敢说这位大爷犯错了呢。
但就在众人惶恐不安时,宫女中竟然发出了一声“哼哼”的憨笑,众人闻声大惊,悄悄一看,竟然是一名年仅13岁的尚姓小宫女。
宫人们吓得哆哆嗦嗦不敢说话,怎么这个小姑奶奶,竟然在这时候笑出来了呢,落在嘉靖耳朵里,这不是在嘲笑他吗?“壬寅宫变”的那几个宫女坟头草可都二尺高了,你怎么敢嘲笑他呀?
嘉靖皇帝很显然也听到了这声笑,抬起眼皮一看,顿时挪不开眼了,但在众人看来,嘉靖这么看着尚氏,只怕这小姑娘一条小命不保了。
谁知嘉靖念完经之后,竟然让尚氏过来帮自己换衣服,并且当夜便宠幸了尚氏,封她为美人,并且接连数日独宠尚氏,毫无“雨露均沾”之意。
(惟一幼者失声大笑……遂承更衣之宠……时年仅十三)常遇春被誉为明代的“冷兵器巅峰”,他既是一个智将,也是综合能力最强的单兵,朱元璋得天下,自己都认为功劳必须要首推常遇春。
可常遇春有个习惯不好,他喜欢在打完仗后,立马脱下铠甲吹风散热。
这个习惯,和常遇春“蹊跷”的死,息息相关。
早在先秦时期,军中已经有了“战后不能立即卸甲”的军规。
有这种规定,盖是因为有人在战斗后立即卸甲,发生了“猝死”和“瘫痪”事件,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,却死在了这种诡异的情况下。
这种死因,被称为“卸甲风”。
卸甲风的产生是因为在战斗中,军士进行了剧烈的肢体运动、生理运动,全身处在一个温度极高的状态,而铠甲本身的“密封性”很高,散热很差,造成体表血管和毛细血管处在一个高度紧绷的状态,这个时候,一旦温度骤降,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血管破裂。
血管破裂,在中医的角度来说,都可以统称为“风”。
关于“风”这种病,自古以来中医是这样说的:
“阳气者,大怒则形气绝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”。
这个说法的大致意思就是,人的体内有一种阳气,一旦情绪被调动起来,比如大怒这种类型的急性情绪,就会让血液遽而涌向脑部,后果就是人会因此而“晕厥”。
晕厥只是轻的症状,被视为轻度的受风,在中医的角度来看,甚至还达不到“中风”的标准,真正的中风,最严重的可以致死,并且是迅速暴毙,不存在缓冲和苟延残喘的过程,《素问》中,是如此描述的:
“血之与气并走于上,则为大厥,厥则暴死,气复反则生,不反则死”。
所以中风,是有层次的,而前面提到的卸甲风,往往都是这种最严重的中风,一旦发作,没有丝毫可以挽回的余地。
第(1/3)页